香港新闻网8月26日电 香港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是中低收入家庭实现置业梦想的重要途径,然而居屋第二市场长期存在结构性问题,以致未能成为一手居屋的有效替代选项。立法会议员、房屋委员会委员梁文广今日(8月26日)就“优化居屋第二市场”发表研究报告,分析现行居屋第二市场存在三大核心问题:(一)“白居二”申请人数众多,但配额严重不足;(二)第二市场供需配对效率低;(三)部分二手居屋单位在补地价后流入私人市场,变相削弱第二市场供应。
梁文广就此提出六项优化建议:
1.调整公营房屋租售比例至5:5,增加一手居屋供应
2002年至2011年间,政府宣布停售及停建居屋,导致居屋供应出现十年断层,2014年至2024年的白表居屋申请更平均超额63倍,可见供应严重落后于需求。公营房屋的租售比例未来将逐步由7:3调整为6:4,建议该比例可进一步调整至5:5,以增加居屋供应。公屋旨在保障低收入群体,但资源过度集中会增加财政压力,例如2024年的公屋补贴已高达约200亿元。与此同时,居屋供应不足会导致中低收入家庭和年轻人难以置业,将租售比例调整至5:5可优化资源分配,鼓励市民循置业阶梯向上流动。
2.逐步限制新落成居屋补地价后于公开市场出售
每年平均约有435至917个居屋二手单位经补地价后流入私人市场。虽然现时居屋设有限售期,已有效减少公开市场炒卖,但进一步限制补地价可将更多单位保留在第二市场,引导居屋回归自住用途。为平衡业主权益与公共利益,未来可试行分隔市场,初期在部分新居屋项目(如新界区或中小型屋苑)试行“不可补地价”安排,或采用“先认购后建屋”模式,测试市民接受度。若反应良好,则可逐步推广至所有新居屋。
3.扩展楼换楼计划,优化居二整体资源分配及流转
目前“长者业主楼换楼先导计划”仅限于房协单位,而房协仅有千多个合资格全长者户,参与人数有限。建议推出“居二市场楼换楼试行计划”,并将适用范围扩大至房委会的居屋单位,适用对象扩展至有家庭结构变化的业主,包括同住子女已迁出的父母业主、因子女出生而有换楼需要的业主等。换楼范围不设面积升降限制,由买卖双方协商,例如退休业主可换小单位,有育儿需要的家庭可换大单位。另外,在现时计划下,长者难以获取即时的单位配对资讯,房协及房委会可与地产代理合作,建立专属的“长者楼换楼单位清单”,或仿傚新加坡设官方转售门户,增加资讯流通。
4.逐步提升“白居二”配额,增强市场流动性
在提升居屋第二市场的流转效率后,为回应市民对居屋的强烈需求,建议逐步增加“白居二”配额,由2026年起增至9,000个,未来视乎市场反应分阶段调整至1.2万个配额,并以取消配额限制为最终目标。另外,“白居二”计划可设有候补机制,如获得配额的申请者最后放弃购买二手居屋,该配额可转让至同期其余落选申请者,让有需要人士可及早购买单位。
5.设“升级居屋”类别,铺设居屋置业阶梯
为增加私楼外的置业阶梯选择,让市民不一定要透过购买私楼以改善居住质素,建议政府把部分新建居屋划为“升级居屋”,参考新加坡的“PRIME组屋”机制,将居屋按地段、单位面积、设施配套等划分等级,例如可将新发展区的居屋项目划为“升级居屋”,推出更多大单位、设有会所等,同时将“升级居屋”的入息限额提高,让更多无法负担私楼的市民有另一个置业选择,铺设居屋内的多重置业阶梯。
6.稳定居屋第二市场价格,确保可负担性
居二市场准买家数目因配额提高而增加,未来可能再推高第二市场的价格。为此,建议政府在一般情况下容许居二市场自由交易,但在必要时可建立价格指引。若居屋第二市场出现严重炒卖情况,政府可参考新加坡模式,以房委会估值或同区成交价为参考,设定第二市场的价格指引,确保二手居屋单位价格的可负担性。
梁文广表示明白房屋政策难以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充分的酝酿与前期准备。然而正因如此,更应及早筹谋、凝聚共识。他期望在未来公营房屋供应趋向稳定充足后,政府能够逐步调整租售比例,持续增加居屋供应,助力更多市民实现置业愿望。梁文广稍后会向特首政策组、房屋局等相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完善置业阶梯,让市民安居乐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