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缘政治不稳定和国际关系持续转型的背景下,欧盟持续暴露出其独立性不足和对外政策不稳定性。近期特朗普与普京的会面将欧盟排除在外,再加上欧盟对美的贸易战上连串失利,令人感到欧盟在世界政治的角色逐步淡化。
自2022年以来,欧盟对美国的依赖已趋于明显。欧洲在探索与中国的关系时,面临一个关键的抉择,到底是倾向持续欺压欧洲的美国,还是重视经济上在欧盟举足轻重的中国。
特朗普(左)与普京(右)。资料图片
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决定延长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暂停期限,而另一方面美国与欧盟仍未达成贸易协议,反映出欧盟未能抗衡美国的贸易政策。欧盟因担心特朗普的关税而接受了对经济和政治都对自身不利的贸易安排,而中国则进行了抵制和报复,迫使美国让步。同时,欧盟和中国加强了电动车关税谈判,探索以更低的税率协议取代先前因为以“降低中国风险”而征收的45.3%关税,明显希望输入更多的中国电动车产品。
这种鲜明的对比暴露了欧洲对华盛顿的战略和经济依赖,同时欧盟亦站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希望尽力证明自身是世界经济强体。尽管中国已经证明自己能够坚定地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而欧洲从一开始就发现自己陷入了这种三边格局,使欧盟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这场亦可能是一场必输的博弈。
即使欧洲接受了美国对俄乌战争的条件,但欧盟仍然被被排除在普京和特朗普的会议之外。这种安排不仅使欧洲在俄乌冲突中被边缘化,也清楚地显示了欧盟政治和外交影响力的下降。现实是全球事务的决策权和影响力正逐渐从欧洲流失。
同样是外交老手,欧盟和美国的对华机制存在巨大差异。美国近年来将中国专业知识制度化如何能显著强化国家战略。包括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以及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在内的领先智库充当人才输送管道,智库人员定期轮调到政府职位。
在拜登政府时,美国国务院启动了“中国之家”,以完善对华政策。尽管欧洲拥有许多学术和分析人才,但长期以来缺乏将中国专业知识融入政策。决策者的对华政策通常依赖临时磋商,并无系统。近年来这种趋势令欧盟对华上显出草率和弱势。即使欧盟或欧洲议会企图利用台湾议题来向中国大陆讨价还价,亦不见欧洲得有利可图。虽然美俄元首会谈对俄乌战争并无结果,但美俄明显地、有意地将欧洲作为当事人排除在外已经对日后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形成影响,同时亦预视了欧洲在对华对美事务上将继续处于弱势的不利地位。
(作者为深圳大学港澳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 季霆刚)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