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鑫鼎鑫商贸有限公司的饮用水供应合约风波引发社会关注。这家获批为港岛及部分离岛政府办公室供应桶装水的企业,因被特区政府认定“未能信纳可继续履行合约”,不仅合约被即时终止,其负责人更因涉嫌欺诈被警方拘捕,相关案件已于日前在东区裁判法院提堂。
事件脉络:从合约终止到刑事追责
据警方通报,涉案的鑫鼎鑫商贸有限公司61岁股东已被暂控一项“欺诈”罪,其57岁的妻子作为公司董事获准保释候查,须于9月中旬向警方报到。除饮用水合约外,物流署已依据合约条款,同步终止另外3张与该公司负责人有关联的化学品合约,以彻查潜在风险。
为保障政府办公正常运转,物流署已紧急协调屈臣氏于本周内临时接手相关区域的桶装水供应,并计划通过优化招标要求、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新供应商,确保服务无缝衔接。
风波背后:公众质疑与深层问题
此次事件引发广泛讨论,不仅因其涉及政府采购的诚信问题,更暴露出多个值得深思的环节。有声音指出,涉事饮用水在市场流通中本就存在争议,甚至有“内地民众不购买此水”的说法,笔者也走访过内地多间超市亦未能发现该品牌产品。但这类产品竟能通过招标进入政府供应体系,不禁让人对采购流程的严谨性产生质疑。
从事件折射出的问题来看,港府招标机制可能存在漏洞,使不法商人有机可乘;部分公务员对内地市场情况认知不足、辨别能力欠缺,或许是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若能善用驻内地经贸办资源,或委任熟悉内地情况的贤达担任咨询顾问,类似风险或可提前规避。
(Unsplash图片)
期待问责:小事见担当
饮用水供应本是日常小事,却演变成牵动社会的风波,这对港府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验。公众期待问责官员能主动承担责任,而非推诿塞责。正如社会所关切的:若连订水这样的基础事务都难以妥善处理,如何让人相信政府有能力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针对此次港府采购樽装饮用水涉嫌被诈骗事件,物流服务署已依据合约条款终止合约。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港府发现问题后已主动出击,即时从三方面跟进:由审计署以独立角色检视事件;由其主持跨局专责小组,并于本周内召开会议,从制度层面完善招标、采购及合约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预期3个月后提交初步建议报告。
笔者对此表示欢迎。唯有正视问题、完善机制、强化问责,才能重建公众对政府采购体系的信任。期待港府能以公开、透明的态度回应社会关切,同时也呼吁社会大众给予港府足够的查询和检讨时间,保留理性审视的空间,让这次事件最终转化为优化治理的契机,而非激化对立的争端。毕竟,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最终目标都是让制度更完善、行政更高效,让公众利益得到更坚实的保障。
(本文作者为香港再出发共同发起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阳江市政协委员、河南省青联港区常委 高松杰)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