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高才通续签的最新数字,身兼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总召集人的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黄炳逢表示,根据最新统计数字,超过一半到期续签的高才申请续签,续签获批率高达94%,其中在过去一年达250万元年薪的A类高才,申请续签率及获批率高达77%和96%。对比今年3-5月为止全港就业收入中位数的22300元,这些高才的月入中位数约4万元。香港最需要的创新科技高才占获批续签比例的头三位。在全球都拼命抢人才的大环境下,这个人才计划成效显著,值得肯定。
黄炳逢认为,特区政府成功在短期内引起各地人才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内地作为本港最接近、最大的人才来源地。大家在评估政策时,必须考虑全球大气候及香港实际环境。观乎香港在经历了暴乱及新冠疫情后,加上全球政治经济不明朗,政府必须以积极措施稳定局面,扭转困境,采取果断政策,其中“抢企业”和“抢人才”是缺一不可的双效组合拳,不能让企业等人才或人才等企业。香港吸引人才的政策必须考虑其开放程度、吸引力、包容性,要针对需要的人才种类及来源,所以启动力度必须更大、更开放,才能吸引人才注意,采取更宽松的策略无可厚非,随后因应具体情况再逐步调整。如果还是拘泥于政策的某些不确定因素而拖延,往往跟不上竞争的步伐。
人才落地有其各自的复杂考虑,要精准地分析、归类及布置非想像般容易,需要一定过程,加上面对各地都在抢人才的动态变化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调整,不能纸上谈兵。黄炳逢指出,过多要求紧迫的政策很快就能全面兼顾,达到所有指标并不现实。外地人才从产生兴趣、加深了解、作出决定到正式落地,会有一定周期,香港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大的空间及比其他地方更宽松的环境来吸引人才。只要想想香港并不能以真金白银吸引人才落地,就知道必须以更开放宽松的政策及自身的独特吸引力才能创造竞争优势。不论那里的人才政策都少不免有人会钻空子、占便宜,但不能因为这部分人而因噎废食,影响真正想落地的人才,降低政策的整体效果,有些措施只能逐步优化、堵塞漏洞,特区政府也正在适时做出调整。
黄炳逢提醒,人才政策必须放在整体经济发展的高度去看,除了社会劳动力的需要,还要与其他经济发展因素互相结合,产生协同作用,包括各地人才的融合产生叠加效益,例如他们为香港带来更广人脉、更多市场信息、更大发展机会、更多专业技能等等。落地人才的家庭也为香港带来额外人力资源及生员,他们在香港创业也增强经济活力,并带动本地就业。尽量让更多的人才通过不同的途径与香港产生各种经济社会关系,才能把经济机会最大化,是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本钱。
我们总不能要求人才只是留在香港,不到各地往来走动,带进来引出去,黄炳逢说道。他们的流动也在为香港创造各种经济价值。事实上,人才通过香港的流动增加,才能保持香港的经济动能,如果只是采取保守保护的态度,只会让香港堕入竞争力衰减的恶性循环。政府如何适时调整人才政策及采取更多创新的方式吸引、留住及融合人才,如何平衡本地及外地人才的竞争关系和资源分配优先序,当然也考验著特区政府的智慧。
(本文作者为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总召集人、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本文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