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8月18日电 题:还原抗战历史底色——一位“90后”的十年“抢救式收藏”
香港中通社记者 张明臻
“娟妹,倭寇来犯民族危亡,今出滇吾抱必死之决心,希汝另嫁幸勿自误。”这是一张来自1938年7月11日武汉会战爆发前青年军官陈绍武的照片,照片背后是写给妻子劝她改嫁的诀别书。
香港近日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型图片和书画作品展,所有历史老照片真迹的背后,是一位“90后”抢救历史照片的十年。
“‘老兵不死’不是一句口号,怎样才能牢记抗战先烈的奉献和牺牲,通过老照片会让更多人直观记住这些故事。”年仅35岁的个人收藏家邹德怀,收藏的数万老照片中,仅二战时期东方战场的相关照片就至少有8万余张。
邹德怀向中通社记者讲述青年军官陈绍武诀别书这张照片的来历。6年前他无意中买到陈绍武的私人相册,整理扫描照片时发现背后的遗书。根据资料他得知这位军官是云南人,于是将故事发到网上,今年4月在昆明做展览时,希望云南媒体能找到这位军官的后代。
“自开始收集照片这10年间,不断有一个个让我非常感动的故事出现,有些抗战后代在看到祖先照片时,一边抚摸一边失声痛苦,这些感动和支持让我觉得,这是值得坚持一辈子的事。”
邹德怀的祖父曾在山东参加过八路军抗战,或许是血脉相传,尽管成长期并未听家人讲述过多,但后来在收藏照片中对那段历史越来越感兴趣。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邹德怀在一家历史杂志社工作,海外留学的朋友把在旧书店发现的老照片分享给他,令他惊奇发现大量老照片其实是在海外。“那时外国人物质条件更好,很多人有相机,拍摄照片战后都带回自己国家,很多现在才开始流出来。”
邹德怀5年前从美国收藏家手里买到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拍摄的“中国娃娃”,被称为让普通美国人站到中国一边的关键照片,照片显示上海南站被日军轰炸成废墟一片时,一个浑身血污的中国婴儿坐在废墟中哭泣,为中国抗战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收藏、处理、保存数万张老照片是耗费心血的事。邹德怀介绍,要在黑白照基础上做高清扫描,再手工著色,从军服到武器等各种细节,都需考究历史实物,请教各方面专家。
“有些照片场景非常复杂,在修图软件PS里有近200个图层,每修复一张照片眼镜都要再换新的。”
他举例一张八路军通讯员的照片,腰间挎了一个巨大的干电池,跟人手差不多大,请教通讯专家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在美国二手网站找到电池原物,再对它精准上色。
为什么不保持原始黑白照?邹德怀认为,就像人选择看彩色电影而非黑白电影,有了色彩会让观众对照片和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希望照片焕发新活力,还原历史色彩,吸引更多年轻人,把这些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
邹德怀收藏的照片中,1850年到1940年的有10万余张,来自世界各地,不仅从中国人视角,也有日军视角,亦有当时在上海租界驻军的各国视角,更丰富全面还原战役。
不过他坦言,从买之前的基础研究、到买后的技术处理、历史挖掘,一个人做很吃力。他曾与海内外高校或机构估算,仅仅帮助他扫描全部照片就至少需几十万美元。但未来,他还是希望能与大学或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利用。
目前,邹德怀仍一直用自己的积蓄在坚持,也会有想放弃的时候。他提到近日热播的《南京照相馆》,“有时你无意中选择做这件事,就有了这份责任。在收集过程中发现,如果我没有把整本相册买走,未来可能就不知去向,或被四分五裂卖掉,永远不会再凑齐,也就再没办法拼凑它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