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8月6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王丰铃)美国总统特朗普5日称,将在未来一周宣布药品和芯片关税,其中药品关税将在最迟一年半之后提高至250%,以期药品在美国生产。“关税大棒”能否逼迫药企流入美国?
图源:新华社
在滥施汽车关税、钢铝关税,以及对各国所谓的“对等关税”之后,特朗普关税压力转向药品行业。特朗普宣称,最初将对药品征收少量关税,但在一年内,最多一年半,关税将升至150%,之后升至250%,“因为希望药品在我们国家生产”。
美国制造供应链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据美国药品和化学品联合交易协会(DCAT)研究显示,美国72%的基本药物都来自进口,80%的药物原料制造商位于美国境外。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6日对香港中通社表示,美国从中国、印度进口药品多为中间产品,还需本地化生产制造,才能到达美国消费者。高额关税只会令欧洲等其他地区药厂更具竞争力,吸引美国药企外流,把制造基地转向美国境外,起到反效果。预计特朗普下周公布的药品税率,应在偏低水平,否则美国本地生产无以为继,美国利益直接受损。
中国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春生同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访表示,特朗普的行业关税与国别关税有区别,此举还是为保护行业,吸引投资本地化生产,保证供应链安全,保持美国在药品行业的领先地位。
刘春生指出,中国在创新药、原研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全球最大药品原料供给国,对美出口份额极大,若药品关税来临,应会受较大影响。德国、日本等国在药品领域实力强劲,也将受很大影响。在仿制药方面,印度竞争优势大,也会大受冲击。不过,特朗普宣称关税额高达250%,后续也可能政策调整,不必完全当真。
刘春生直言,特朗普试图将产业链连根拔起,移栽美国,但未考虑土壤是否合适。美国在原料筛选、劳动力价格、基础设施完善度、药品仓储运输等多方面都不具优势。且美国对药品生产环境评估标准不同,药企需漫长时间等待审批流程。最终药品关税不仅会反噬美国药企和市场,也会扰乱全球供应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