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8月1日电(冯秋榆) 在发表于《金融时报》的文章中,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引用亚伯拉罕·林肯的话,将人工智能与文字和印刷机这两项发明相提并论,认为这是一类特殊的发明,能促进所有其他发明和发现。通过对中国禁售高端芯片,限制投资和科研合作,美国用实际行动表明,AI已经成了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的又一焦点。
7月31日,全球知名消费科技咨询公司IDC发布分析认为,在AI与机器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全球机器人产业正迈向智能化、具身化的新阶段。IDC 中国机器人与物联网领域研究经理李君兰分析认为,“中国力量正在加速崛起,不仅在市场规模上持续扩大,更在具身智能领域加快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日益成为全球机器人竞争格局中的关键驱动力。”
全球机器人市场迈向40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贡献近半
7月28日下午,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闭幕。本次WAIC共有32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超过450亿元,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随著用户需求持续释放,AI、视觉分析与边缘计算等技术加速融合,加上多国政策支持与投资加码,以及多类机器人加快落地应用的多重因素驱动下,全球机器人市场正在持续扩张。”IDC分析认为,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美元,而这其中,中国市场将占近半份额,并以近15%的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专家分析认为,依靠强大的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从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到工业物联网,中国能为AI技术找到广泛的应用场景,这是其他国家很难效仿的。在农村,大量摄像头和传感器的部署,使得农业生产,如灌溉、养殖的监控,都找到了智能解决方案,这都是在AI时代的中美科技竞争中对中国有利的因素。
从“追随”到“引领” 中国厂商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重要竞争者
在看到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美国科技“七巨头”庞大的市值后,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印象——美国科技企业拥有高不可攀的领先优势和壁垒。然而IDC分析认为,得益于庞大市场规模和广阔应用场景,以及政策的支持,中国厂商正在全球机器人市场逐步崛起。中国企业有快速的执行力,在多个机器人赛道持续推进AI技术应用落地和商业化,正稳步实现从“追随者”向“引领者”的战略转型。
李君兰举例说,比如,在商用服务机器人方面,中国厂商实现了市场与技术”双重领跑“,2024年,全球出货量突破10万台,配送和清洁机器人占主导地位,中国厂商以84.7%的出货份额引领全球。而四足机器人方面,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8亿美元,出货量约2万台,主要应用在电力、石油、公共安全等领域。中国厂商宇树科技、云深处在供应链、产品设计、性能表现及开放性等方面实现突破,正逐步重塑全球市场领导格局。
而备受关注的人形机器人正处于技术快速创新阶段,市场整体保持强劲增长,IDC预测,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预计约5千台,2030年将增至近6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95%。
“具身智能”指,拥有自主感知、学习、决策及行动的能力。(图源:IDC)
“具身智能”破圈 “本体”“小脑”“大脑”加速发展
“具身智能”这个词最近挺火,到底是什么意思?李君兰介绍,“具身智能”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各类物理本体形成的智能系统,拥有自主感知、学习、决策及行动的能力,从而完成物理环境及任务的灵活适应,正成为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行业围绕“本体”“小脑”“大脑”三大核心技术架构持续演进,其中“大脑”所依托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成为关键突破方向,百度、华为、字节、智元机器人等企业正积极推进具身智能大模型走出实验室、走向实际生产与生活场景。
李君兰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重要力量,具备迈向具身智能机器人下一个阶段的产业链、技术和应用基础,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然而,要成为最终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并非必须拥有最前沿的技术,更关键的是与技术趋势产生交叉或重合,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成功的商业应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具备持续竞争力,最终成长为行业的领跑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