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电商巨头京东最新宣布收购香港老牌本地超市佳宝,此消息在香港商业圈激起了千层浪,“狼来了”的哀声不绝于耳。若收购达成,京东将借佳宝超90家门店的网络深入香港市场,这对本就在内地电商冲击下艰难前行的香港零售业来说,压力倍增。这宗收购不仅标志著内地电商进一步渗透香港实体零售,更凸显香港传统零售业面临的生存危机。面对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的内地竞争者,香港零售业必须加快转型,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围。
香港中通社图片
京东收购佳宝并非个别事件,而是内地电商拓展香港市场的战略一环。佳宝作为扎根香港三十多年的连锁超市,拥有超90间分店,主要服务基层社区,其密集的网点和成熟的供应链正是京东缺乏的线下资源。通过此次收购,京东可快速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将线上流量导入线下,实现“即日达”甚至“小时达”的社区零售新模式。
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已在内地验证成功。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通过数据驱动的选品和高效的物流系统,重塑了生鲜零售体验。反观香港,传统超市仍依赖人工订货和静态定价,效率明显落后。京东入主后,很可能将智能供应链、无人仓储等技术引入佳宝,进一步挤压香港本地零售商的生存空间。
面对冲击,香港本地电商平台HKTVmall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取消订单自取门槛限制,让消费者能更便捷的取货;派发总值不少于3000万港元的现金券,涵盖多个日常消费品类,以此增强用户黏性。不过,仅靠这些还不够,香港零售业需从多方面探索应对策略。
香港零售业长期依赖“舖头经济”,高昂的租金和保守的经营思维制约了创新。根据统计处数据,2022年香港仅有18%中小企业采用电子支付,远低于内地的86%。许多老字号仍以现金交易为主,缺乏数据分析能力,难以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
此外,香港零售市场高度碎片化。除了惠康、百佳两大巨头外,其余多为区域性小型连锁店,采购规模有限,难以与拥有全球供应链的电商平台竞争。当京东、拼多多等通过跨境电商将内地廉价商品直送香港消费者手中时,本地零售商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要抵御内地电商的冲击,香港零售商必须在以下方面急起直追:
一方面要强化本土特色与服务体验
香港零售业最大优势在于对本地文化的深刻理解。例如759阿信屋以日本零食为卖点,成功打造差异化定位;街市摊贩则凭借人情味和灵活的议价空间留住熟客。未来可进一步结合社区需求,发展“小店+电商”模式,例如提供预订新鲜渔获、代炖汤水等个性化服务,发挥大型电商难以复制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要加速数字化转型
零售商应尽快引入云端POS系统、会员数据分析等工具。例如香港品牌“点点绿”通过LINE社群经营熟客,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药妆连锁卓悦则开发AR试妆功能提升体验。政府可提供补助金,鼓励中小企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
还要建立区域联盟对抗巨头
单打独斗难以抗衡资本力量,业界可效法日本中小企业的“协同组合”模式,组建采购联盟提升议价能力。例如香港食品委员会可统合会员需求,直接对接海外供应商,降低进口成本。
最后要及时 把握跨境电商新机遇
随著大湾区融合深化,香港零售商可借助“香港品牌”的信誉优势,通过抖音国际版、小红书等平台开拓内地市场。例如港式酱料品牌“李锦记”在内地电商年销逾亿,证明品质与故事结合的潜力。
京东收购佳宝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香港零售业的不足与机遇。与其被动等待被鲸吞,业界更应化压力为动力,将“灵活变通”的香港精神注入数位时代。当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日益模糊,唯有那些能同时驾驭人情味与科技力的企业,才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这场战役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是香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试炼。
(本文作者吴建东为香港就是敢言成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