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7月31日电 题:嫦娥月壤、山东舰模型等“国宝”首现香港
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嘉仪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本,将在8月1日首次在香港科学馆展出,同场亮相的还有嫦娥六号返回舱和降落伞实物、奋斗者号万米深潜的海水样本,以及造船业“三颗明珠”:航空母舰、液化天然气载运船和豪华邮轮模型。
由香港特区政府和国家航天局联合主办的“无尽探索:中国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览,8月1日至9月7日在香港科学馆开放公众参观,这是香港首次同时展示国家三大领域的成就。展览7月31日举行启动典礼及新闻界预展。
场馆分为四个展区,率先看到的是航天展区,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乙、长征六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等1比20模型整齐排列,展示技术演进和衞星应用等知识,颇为壮观。
此次展览的“国宝级藏品”,就是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分别在月球正面及背面采集的月壤,分为粉末、颗粒和月壤切片状,展柜配有显微镜及解说,帮助观众了解月壤带来的地质信息。
展区转角处便是嫦娥六号的返回舱实物及降落伞实物,记者现场所见,返回舱体积不大,目测高约1米,表面还能看到烧焦、斑驳的痕迹,外围没有设置展示玻璃,公众可近距离打卡。
航空展区是战机迷的福利区,有首次在港展出的“20 时代”新机型:歼-20隐身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直-20通用直升机模型,还有L-15A教练机、直-19E武装直升机等1比10模型,展示国家航空工业的技术突破。航海展区介绍造船业的“三颗明珠”,包括不久前来港开放参观的山东舰模型,并透过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和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等模型,展现国家深海探测能力。
最后的香港展区,展现香港科学家在国家太空探测和深海探索中的重要贡献,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火星相机以及拍摄到的火星影像。以及香港浸会大学邱建文教授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洋寻珍的成果。
此次展览是国家发展成就系列展览之一。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启动典礼致辞指,系列的另一展览将配合11月举行的全运会,介绍国家在体育方面的卓越成就,希望让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深入民心,增强社会大众民族自豪感。
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致辞指,将加强与特区政府合作,鼓励香港科技力量继续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