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香港近年积极抢人才,透过各项人才计划,包括“高才通”来港的人士,其子女可以受养人身份考香港中学文凭试(DSE),享“本地生”资助入读香港的大学,但因香港高校仅有约1.5万个资助学额,引发社会关于公平性的讨论。据悉,特区政府将规定,相关子女必须在港通常住满两年,才符合“本地生”资格。
近年,香港积极抢人才,截至今年6月,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50万份申请,当中33万宗已获批,22万名人才及其家人已经来港。目前在香港专上院校招生中,“本地生”定义包括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单程证、引进人才受养人(首次签发为18岁以下)签证等多种证件的学生。“本地生”和“非本地生”在录取和学费等方面均有不同。
由于香港DSE升学途径多元,竞争又较内地低,去年来港人才计划的18岁以下受养人数目达5.5万人。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社会上有声音认为,受养人签证持有人在不曾到港学习或生活的情况下,却单凭受养人签证,就可以“本地生”身份入读教资会资助大学的资助学位,享受大学学费资助,做法并不公平。
对此,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4月曾回应称,正考虑要求申请人需要在港居住至少一段时间,显示有意留港发展,才符合“本地生”资格。
最新消息指出,特区政府将公布新规,以解决“本地生”定义争议。根据新规定,透过各项人才计划,包括“高才通”来港的人士,其18岁以下子女,若要以“受养人”身份享“本地生”资格,获资助报读香港8所政府资助大学,必须符合以下规定:申请之前在港读书。即使相关学生是跨境生,并不住在香港,但却跨境上学,也符合资格。符合过去两年在港通常居住的规定。
由于现在已是8月,据悉,有关规定将设“过渡期”, 让这些学生及其家庭有足够的时间以做规划。但计划今年底申请2026至2027学年入读大学的学生,将不受影响。
根据教育局数字, 2022/23年至2024/25年,三个学年期间,透过大学联招,获教资会资助首年学士学位课程录取的受养人数目,分别为 62、68 及185人。
换言之,以受养人签证来港而取得资助大学学额的人数,每年仅数十至百多人,此次调整影响面不大,但能做到“防微杜渐”,打击上升趋势。
有分析认为,此次调整堵塞了漏洞,回应了社会关注,尤其是广大家长对竞争加剧、大学学额资源被抢占的担忧,展现政府主动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此外,来港工作、生活的高才,亦会安排子女在港读书,他们的升学权益并没有受到影响,此为两全策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