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27日电 白内障是香港常见眼疾,目前香港轮候白内障手术个案近6.6万宗。香港医管局在大埔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试行“高流量白内障服务模式”,2024年12月至今共进行632宗手术,手术室每节可进行手术量增幅达60%。有病人个案由排期4年,获加快至轮候2年已可做手术。医管局计划在今年8月于所有联网推行这种新模式。
香港医管局图
白内障是香港常见的眼疾,常见于较为年长人士,医管局现时每年约有2.5万至3万宗白内障新症,截至今年6月30日,轮候白内障手术的个案共有65,944宗,轮候时间平均约3年。
2024年香港施政报告提出将白内障手术的服务能力提高20%,即在2025至26年度增加约5,000宗手术服务。因此,香港医管局推出“高流量白内障手术服务模式”,2024年12月首先在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试行。
有个案等候时间缩减一半由4年变2年
在新计划下接受手术的60岁病者李女士分享,她在2020年开始眼花,翌年获转介到明爱医院求诊,至2023年获医生确诊为白内障,最初获告知需排期4年轮候做手术。不过,就在今年5月收到院方来电,询问有否兴趣参与新计划,可获安排于6月接受手术。等候时间由4年缩短至只需2年。
李女士表示,在手术当日,约下午1时45分到达病房,约半小时后进入手术室,手术过程历时20分钟,取药后,3时半便能离开医院,全程只需两小时。
手术量由每星期10宗升至64宗
服务模式实行以来,从今年1月至6月,在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的白内障手术时段由每星期1天逐步增加至每星期4天,由每星期2节增加至每星期8节。
在新服务模式下,手术室每节时段可进行的手术量,从传统模式的每节5宗增加至每节8宗。
换言之,手术室每星期可进行的手术量由10宗上升自现时的64宗。香港医管局计划在今年8月于所有联网增设高流量白内障手术节数。
新模式病人需符合6大要求
香港新界东医院联网(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统筹杨乐旼教授表示,新模式将筛选合适病人参与,病人年龄需符合六项要求,包括年龄需低于85岁、无其他复杂疾病、手术后无需住院、活动自如、能够配合医疗指示(即弱智、老人痴呆、无生活自理能力人士未符合要求),以及轮候白内障手术超过2年。目前轮候白内障手术的病人中约有20至30%符合要求,即约13,200至19,800宗。
8方面减少医生工作,加快手术流程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及大埔医院医院行政总监冼艺泉医生表示,白内障手术中心于上月成立,自2024年12月试行以来已服务超过632名病人。他表示,新模式透过8方面减少医生工作、让医生专注手术,加快手术流程。
首先,会按照六项要求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人。另外会赋能病人,让病人在手术前自行使用散瞳眼药水,院方会预先处方并指导病人使用。第三,医院会采用新设计的入院和手术记录文件,简化入院文书及纪录。病人只需穿手术袍及更换拖鞋便可进行手术。
术后15分钟即可出院
手术护士由3名增加至5名,其中4人分为2队,交替进行手术,节省准备仪器的时间。另外会有1名护士负责消毒眼睛及皮肤,亦安排1名受训练的文职人员准备手术记录及出院摘要,让眼科医生专注为病人准备手术。
在手术后15分钟内两次监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如没有不适及生命体征稳定即可出院,整个过程的平均留院时间由342分钟,减少208分钟至134分钟,增加处理病患数量。
香港医院管理局质素及安全总监黄立已医生表示,医管局会继续采取改革措施,在所有联网推荐高流量白内障手术节数,以增加服务量,让病人早日重拾光明。(完)
上一篇:澳门3区紧急灭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