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银行邀请出席几个大型活动,与银行老总聊起香港经济前景,互相交换彼此看法。银行界朋友提及经常阅读本人文章,还谬赞从中有所得益,使笔者受宠若惊。其实笔者也喜欢与金融界朋友多交流,能够从中更了解香港经济状况,以及银行对楼宇按揭的取态等等,对于楼市的发展前景,除了利率的变化影响楼市走势,银行的按揭态度也起了关键性作用。楼市是香港经济支柱,根据以往历史经验,但凡楼价大跌的时候,港人过的都是紧日子。诚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只有救楼市,才能救内需。”
住宅市道方面,笔者并不太担心,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刚性需求,首先从租金的明显上升,继而将反映到楼价上面。说白一点,超过20万人透过各项人才入境计划进入香港,连其家庭成员估计有三十几四十万人来港定居,他们必须找房子居住;还有申请来港读大学的近8万名外地留学生,以及近年有不少来港插班的中学生,这些都产生了大量的住屋需求。香港不但是国际金融中心,还在努力打造世界人才之都,更将成为亚洲教育中心枢纽。如此发展下去,各类人才起初是从租房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居住环境慢慢适应,工作开始稳定下来,也喜欢上香港的各项优势,就会想著在港置业,将来由租转买的个案会越来越多。
一个良好的经济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环顾世界各大城市,如:新加坡、杜拜、东京、澳洲、纽约和伦敦等,过去几年房价都上升了好几成,唯有香港跌了3成有多,如果大家认同香港是国际都市,那么房价自然就是落后大市。有人说内地房价跌了4到5成,香港还有下跌空间,笔者不完全否定这种讲法,毕竟香港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两地经济也是息息相关,一环扣一环。但是有几个不同之处,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独特优势,实施的是普通法法律,资金能够自由进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全球政经纷乱的局面下,大量的热钱流入东方资金安全港,今天本港银行总存款超过18万亿港元,已经不断地推高了股市,下一步,又会不会流进低迷的楼市?
住宅存在刚需 工商比较严峻
笔者比较担忧的是工商舖市场,过去几年工商楼价大跌4到6成不等,引致不断传出中小地产财团和投资者,因过度借贷出现财困消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这些传闻已传了很久,问题也拖了很长时间,这样对整个工商市场带来不良影响。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银行面对可能出现的相关坏帐,除了追Call Loan之外,需要作出更积极的行动,处理贷款坏帐犹如医治癌症一样,必须果断进行手术治疗,能拯救的尽量帮忙拯救,毕竟这些财困的人都是多年的客户,应该给予宽松的还款解决方案。假如是到了末期没得救的也就放弃了,采取速战速决措施,不要总是拖拖拉拉,就像让毒瘤继续扩散一样,对谁都没有好处,更是让市场天天讲负面消息,继续一沉百踩,将问题不断恶化。
银行作为受政府保护的金融机构,年年赚大钱,尽管经济不佳引致坏帐急升,仍然没有出现亏损,从近期银行股票普遍大升几成可见一斑。面对客户出现还款困难,物业随时变成银主盘,唯有银主伸出援手,对消除银主盘最为有效,帮人也帮自己,尽量免得走法律程序收楼,既劳民伤财又推低价格。那么银行应该如何出手?首先可考虑收购银行不良资产作为自用或短期投资,银主身分回收无须动用任何资金,保住物业不被贱价出售,将来再善价而沽,如果一间银行能够收购一至两幢物业,相信银主盘很快就会大减;其次银主和负债者须坐下来磋商协调,尽快处理出售资产,即使大减价,也要减磅卖楼减轻负担;最后银行资金充裕,不应拒做工商舖按揭,相反更应放寛相关按揭贷款,将不良资产转售予有实力的新买家,即使借贷成数达5至6成,也肯定比保留在原业主手中更为安全。
(本文作者为香港山西政协常委及召集人、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