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23日电 香港报章7月23日就时事热点发表社评。
《文汇报》:加强跨境网购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港澳居民跨境网购内销商品,为港澳居民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购物选择。但由于部分商品受内地政策法规、物流成本、商品性质及营销策略等因素影响,仅面向内地市场销售,港澳居民购买相关商品,容易因不了解情况,导致消费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退换货亦是跨境网购的一大难题。相比实体店购物,网购退换货情况更为常见。但内销商品到达集运仓后的后续物流安排需消费者自行处理,退货费用往往由消费者自行承担。即使商品存在品质问题,商户也可能拒绝承担跨境运费。
面对跨境网购的问题,完善消费者权益保障有现实必要。首先,网购平台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完善标识和警示字句,确保消费者了解所购买产品在自己居住地的适用情况。其次,完善跨境退货和换货的服务是关键。平台应提供清晰的退换货政策和流程,降低消费者的退换货成本和风险。三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建立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解决跨境物流不畅的问题。可以探索建立跨境退货中心,统一处理跨境退货业务,提高退货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再者,三地消委会要完善投诉机制,建立统一的大湾区消费者投诉调解平台,简化跨境消费纠纷处理流程,帮助消费者高效解决争议。
《香港商报》:书展成功启示大 品牌盛事常创新
一年一度的书展昨日(7月22日)结束。受累十号风球袭港,周日放假无奈要闭馆一天,多少打乱了原本参观书展的计划,共吸引约90万人次入场,较去年少了一成,但考虑到展期由7天减至6天,日均入场数字其实不跌反升。主办方于台风翌日宣布延长开放时间,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满足书迷需要,调查显示人均消费亦微升至918元,换言之短短几天已带动逾8亿元的消费。堪称常青树的香港书展亦为“盛事经济”带来启示——盛事无疑是吸客和留客的重要载体,盛事品牌亦须持续创新不断优化,各盛事间也应探索更好联动协同发展。许多年来,香港书展的IP早就冲出香港。赖以成功的一点,就是持续经营、恒常年度举行,一直深耕细作,自然容易开花结果。其他盛事亦应如是,不宜偶一为之,而应常态定期举行,品牌效应才可壮大起来。另外书展也有创新改革,积极应变求变。于今新时代下,电子书对传统实体书的威胁加大,何况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知识来源或娱乐平台,但书展地位仍然屹立,理由正正在于不断适应市场所需。
《星岛日报》:领展业务关乎民生福祉 换帅望可改善负面形象
领展年底就会庆祝上市20周年,但加入集团16年的行政总裁王国龙,却突然宣布明年6月底前卸任,这一消息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单从投资者的角度看,领展是一间可以带来不俗回报的上市公司——王国龙任内,包括股息在内的年均回报率为10.2%;事实上,领展并未死守相对低端的本地屋邨商场,而是通过出售资产、收购物业,甚至在海外发展写字楼、购物中心等业务,将投资组合多元化。但对普通民众而言,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尽管屋邨商场因引入市场力量而得到翻新,但租金上升导致小商户根本无法进驻;小市民在美轮美奂的商场内,只能光顾有能力缴交高昂租金的连锁集团,却不能选择特色小店。换言之,领展的壮大,社会成本不菲。尽管领展曾经多次反驳外界的指责,但社会上确实存在认为它没有尽企业责任、没有为社区建设尽力的声音。这些客观存在的声音,是必须正视的,毕竟除了赚钱能力,公众观感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领展将来换了领导层,企业管治风格会不会变,能否华丽转身,大家对它的观感可否得到重塑,大家拭目以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