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21日电 庞大公营医疗开支成库房重担,根据香港医管局年报,公院营运开支在5年间激增逾205亿元,即平均每年多花逾41亿元;在去年更达到近974亿元新高。为减少开支,医管局指正从采购仪器和药物等方面入手,包括参照内地医保价格与药厂议价,选用“非原厂药”及“副厂药”压低药物成本等;亦会通过人工智能(AI)处理文书工作。
据星岛网报道,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指,初步粗略估计能减少近10亿元开支;至于占整体开支逾6成的员工薪金成本,亦未有触及。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片
七成药厂愿意降价 以慢病和癌症药为主 有些减价一半
医管局表示,正以“精准投放资源”为目标,从采购、资源投放、人力资源配备等范畴入手,提升公院运作表现和效益。当中,在去年占131亿元开支的药物成本,将循引入“药价竞争”及“扩阔药物供应”入手压价。
医管局总药剂师崔俊明指,早前已成立“成本评估小组”,以内地医保价格为标准议价,结果有七成药厂愿意减价,部分减幅多达两成,以最昂贵的慢性病药和癌症药为主,“有些药物更能减价一半”。另公院也会开拓更多“非原厂药”、“副厂药”及“生物相似制剂”供应,以压低药物成本。
至于采购及维修保养开支达57亿元的医疗仪器,亦会引入更多内地及海外供应商,促进价格竞争,冀将成本下调约一成。
港市场竞争力大 不担心药厂退场
对低价会否将迫使国际药厂退出香港市场,崔俊明指亚洲乃至海外不少地区,均以香港医疗效率及用药的把关作为参考标准,故不少药厂倾向在港注册新药,甚至率先在香港推出新药,“说明香港市场的竞争力大,不担心有药厂因要议价而退出”。
他续指,压下药物成本,可将资源用于治疗罕见病或癌症病人上,“令那些疾病有更多新药可用”。至于“副厂药”会否有安全风险,崔解释每逢引入新药物,均会与政府及私营化验所合作,为药物进行化验,以确保安全性、有效性及不含杂质。
另为减省行政成本,医管局亦引入AI处理一般医疗文书,包括生成医疗及出院报告,及记录病人出入院、服用药物等记录;可减少40%处理文书时间及33%工作量。高拔升指,目前医管局每年收到逾10万份医疗报告申请,经评估八成报告可用AI生成,“准确度亦高达八成,医生也会做最后核对,以保持报告质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