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18日电 香港多份报章18日对国际资本流入、本地失业率等发表社评。
《大公报》发表社评: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看好香港
年初至今,香港累计有逾50只新股上市,集资额达124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新股集资额的总和,更重登全球新股集资额第一宝座。高盛发表专题研究报告,指出在积极认购香港新股的投资者中,三分之二来自外资,三分之一来自本地。国际资金成为推动香港新股上市热潮的主要动力,既是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认,更反映香港是国际资金分享中国高质量发展机遇的首选门户,生动体现香港“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国际资本的每一次脉动,都折射出全球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凭借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韧性和国际资本避难所的核心价值得到充分彰显。香港不仅服务于内地企业的国际化融资需求,也为国际资本分享中国高质量发展机遇提供了最佳平台,事实再次证明,香港在促进中外资本良性互动、实现互利共赢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香港商报》发表社评:加快基建发展 促经济稳就业
政府统计处昨公布就业数据,显示4至6月失业率维持于3.5%,虽与上期持平,却仍停留在近三年高位,个别行业失业率更见急升,而且就业人士月入中位数止升报跌,均反映本地劳动力市场需求转弱。警号现正鸣响,若未及时扩大内部需求、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恐将陷入“劳力不足、经济乏力”的循环,将长远影响香港发展动能。香港当前面对的是结构性劳动力不足与景气放缓的双重挑战,若单靠市场自然调节,恐难及时稳住就业。就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政府应及早主动部署,加快基建进度,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就业需求,同时精准调控外劳输入,兼顾经济效率与本地工人保障。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促进经济复苏,重建稳定而可持续的就业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