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热带气旋“丹娜丝”影响,香港上周出现多次暴雨,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领导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上周四(10日)因为天文台预测“丹娜丝”可能出现“回马枪”而做出“超前部署”,宣布周五(11日)停课。却未料当天天公竟然造美,又适逢当天为小学升中放榜后的“中一新生注册日”,部分新生注册、小学毕业礼等安排却因“超前部署”而受到影响,抨击政府的声音四起,难道“超前部署”错了?
香港中通社图片
天文台负责天气预报,“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根据资料做出停课决定,这个“超前部署”是否错误,主要看两个因素:一是出于何种原因?其二是造成怎样的影响?
李家超、陈国基等多位主要官员多次重申,因为天文台本来汇报周五降雨量最极端情况下或达纪录高位超过390毫米,基于“宁安全、莫后悔”的考虑,决定停课。由此可见,宣布停课的决定是出于谨慎决策,特别是当天是中一注册日,一旦暴风雨席卷香港,若政府无所预警,那满街跑的家长与学生将首当其冲,不仅十分狼狈,甚至可能遭遇危险。
批评者多聚焦个人行程安排“被打乱”,却刻意忽视伴随停课决定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灵活性。教育局明确指示学校弹性处理,通过电话、电邮确认学位,事后补办手续——技术手段足以化解多数程序问题。反之,若强求“准时”注册,一旦发生意外,其代价岂是“行政便利”可弥补?“宁安全、莫后悔”,与其让家长学生冒险,不如延后一天进行,决定当然会影响既有的日程安排,但两害相衡取其轻,避免风险仍是最佳选择。
引发社会议论是因为天气并未如天文台所预期般恶劣,相反是天朗气清,适合户外活动,这令市民大众有受骗的感觉,继而迁怒政府与天文台。但我们需知道,天文台也是根据天文气象资料“依书直说”,他们并没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实在无法保证每次天气预测都是“铁口直断”。前天文台长林超英被要求评论此事时也说,就算科技不断进步,始终是天有不测之风云,“气候变化下,就算有科技都唔够同个天斗!”他认为“超前部署”是出于对生命的最大尊重,要将风险降到最低。
另一方面,这个不太准确的预测又对社会带来怎样重大的影响吗?笔者仔细看过媒体上的各种抨击声音,无非就是家庭时间安排失了预算,部分父母需要同时间兼顾停课的子女与工作,升中学的小学毕业生一方面失去了与同窗相聚的时光,另一方面失去了及时注册以及争抢学位的时间。这些无疑会对部分市民的日常造成轻微影响,但相比起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所带来的风险,实在不算什么。
行政长官李家超15日在行政会议前见传媒时再度被问及此事,重申“超前部署”的原则是将风险减到最低,并认同停课决定“绝对是对的”,李家超也表示,听到社会不同意见,会总结经验,以后作决定时会通盘考虑。笔者支持行政长官的态度,虽然程序上有可优化的空间,但“将风险减到最低”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
(本文作者杨莉珊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上一篇:第35届香港书展开幕前预展
下一篇:香港5月出口货量按年升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