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7月10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嘉仪)香港智库预测,香港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在20年内激增近10%,每三人即有一名长者。面对“以老护老”现实压力,香港如何让长者“老有所依”?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香港智库团结香港基金10日发布研究报告,预测随着人口老化,香港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由今年的23.6%增至2045年33.1%,8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亦将由3.3%升至8.6%。
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女性平均寿命约88岁,男性平均寿命约82岁。长寿长者多由子女、伴侣照顾,但照顾者皆已是高龄群体,同样面临体力问题、健康风险,长期身心透支。
近年香港就发生不少“以老护老”的照顾者悲剧,早前88岁著名武术指导唐佳疑因太太雪妮病重而轻生,雪妮亦在数日后病逝。去年,一名六旬男子在家中晕倒后失救丧命,其长期卧病在床的82岁母亲因无人照顾而死亡。
有见及此,面对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香港必须针对长者最后阶段的照顾需求,制定全面的照顾政策。
团结香港基金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顾政策提出五项建议:强化预设照顾计划发展;透过医社协作平台,促进晚期照顾协作;透过三层教育策略优化生死教育;策略性提升乐龄科技应用;完善配套服务及行政流程,推动香港发展更全面、以人为本的晚期照顾,满足香港人口老化带来的多元需求。
特区政府早前修例推动晚期照顾发展,订立预设医疗指示,让成年人在精神健全时,预先表明在无行为能力时,是否希望接受医疗照护。修例提供了一个契机,让社会认识预设照顾,按病人意愿,提供合适的晚期照顾。
团结香港基金认为,有效的晚期照顾政策不但惠及病人和家属,也能减轻医院因为晚期病人高强度医疗需求,而显著增加的压力。相关政策应涵盖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并扩展至医疗以外的心理、社会及灵性层面,确保市民在生命最后阶段获得全人照顾。
另一方面,随著科技发展,乐龄科技亦能提升晚期照顾质素,减轻照顾者负担。特区政府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正落实有关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乐龄科技,包括护理、保健、长者益智玩具、移动穿戴、康复辅助器具等产品。
对此,团结香港基金建议,政府可考虑与一站式乐龄科技服务平台合作,在医院及社区推行针对性推广计划,把乐龄科技推广融入常规护理,提升市民认知、服务可及性和使用率,从而改善晚期病人及照顾者的照顾质素和生活质素。将现行“被动回应”模式转型为“主动识别”系统,让潜在使用者更易获得所需的乐龄科技产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