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的喜庆日子!
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四点希望”:第一,着力提高治理水平;第二,不断增强发展动能;第三,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第四,共同维护和谐稳定。
习主席的“四点希望”,为“一国两制”的香港实践指明了方向。三年间,中央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联通和金融联通、人员流动和要素流动;鼓励内地居民赴港旅行,提振香港消费;支持香港与内地省份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享发展机遇;力挺香港加强国际联系,拓展发展空间。习主席定向指路,中央鼎力支持,内地密切合作,为香港由治及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务院港澳办昨天傍晚发表“港澳平”署名文章:《坚定笃行 团结奋进──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文章称:三年来,李家超行政长官带领管治团队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挑起香港当家人和治理香港第一责任人的重担,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勇于担当、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团结香港社会各界共同奋斗,全面推动特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十八载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三个春秋励精图治,破茧成蝶!
这两天,香港特区的“当家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社交平台上传短片,以“破茧成蝶”为题分享本届政府上任3年来的施政理念和成果。短片分上下两部分。在片中,李家超和特首办特别助理黄芷渊走进湿地公园的蝴蝶园。黄芷渊提到,从蝴蝶联想到“破茧成蝶”,每只蝴蝶都经历了破茧而出的过程,才能展翅飞翔。李家超表示,“破茧成蝶”很有哲理,“茧”可以被视为限制、挑战、困难,“破茧”就是破局、求变。就像香港每个阶段的发展都面对不同挑战,政府必须主动“破茧”破局,才可以解决市民最关心的问题,让香港变得更美好。李家超表示,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不作安逸的停滞者。
三年间,李家超身先士卒、敢作敢为,他带领特区管治团队,勇于担当、奋发进取,不惧风雨、不畏艰难,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一国两制”的香港实践展现出新气象、新风貌、新业绩。
香港之变,惊艳世界;香港之兴,气势如虹!
治理理念之变,打开“总开关”
三年前,习主席指出:“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的当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
殷殷嘱托,语重心长;使命如山,不敢懈怠!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落实习主席讲话精神,从打开思想“总开关”做起,推动治理水平大提升。
三年来,特区政府在国家背景下谋划香港发展,抢抓发展机遇。比如,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这是世界上首个以调解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政府间法律组织,中国是该组织的“主推手”。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认可度高,特区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最终如愿以偿。
三年来,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强力攻坚。比如,聚焦一个“难”字,解决“住房难”破题开局;突出一个“抢”字,“抢企业”“抢人才”成效显著;瞄准一个“活”字,推展“盛事经济”收获颇丰;围绕一个“和”字,提升基层治理取得实效;着力一个“融”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步伐。
三年来,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以“敢勇当先、扛责在肩”的责任意识,打造“有为政府”;制订绩效指针,提升政府部门工作效能;成立跨部门工作委员会或工作组,强化统筹能力和执行力。握指成拳,“拳拳”有力。
事实证明,“无为而治”、“无执而成”只会令矛盾和问题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结合起来,聚焦市场调节失灵、发展基础薄弱、市民呼声强烈的地方精准施策,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治理成效显著提升。
发展动能之变,锻造“新引擎”
三年前,习主席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同世界各地展开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吸引满怀梦想的创业者来此施展抱负。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习主席的“三个全力支持”指明了中央挺港、惠港的重点,也指出了香港培育新动能的方向。三年来,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聚焦重点锻造“新引擎”,促进香港发展动能之变。
其一,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上,从“物理对接”到“化学反应”。在前海、河套,香港与深圳共同探索规则、规制、标准的衔接,以制度创新促进要素流动;在北部都会区,香港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以“片区开发”吸引投资;在深港之间,政府主动“搭桥铺路”,“香港研发+深圳制造”正在把香港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其二,在国际联系上,从“倚重欧美”到“多向拓展”。一方面,继续说好“香港故事”,巩固与欧美联系;另一方面,大力开拓东南亚、中东,以及“一带一路”市场;李家超多次率团出访,成功吸引大批东南亚家族办公室落户香港、中东主权基金投资香港。
其三,在改革创新上,从“政府改革先行”到“多个领域并进”。李家超就任之初,先从政府改革做起,随后,推进经济领域改革,比如,破天荒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政府资金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设立“人才服务办公室”抢人才、“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抢企业。同时,在医疗、扶贫、住房等民生领域亦推出系列改革举措。
2022年7月至今,香港成功吸引近1400家海内外公司到港或扩大业务;2022年底至今,成功吸引逾80家从事前沿科技的企业落户香港,成功吸引逾21万人才来港。
三年间,香港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本地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港元;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稳居国际金融中心第三、国际竞争力全球第三;香港高校在各大权威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位次逐年攀升,港大更是在QS排名中名列第全球第11位,全国第一,亚洲第二。
香港因港而兴,金融、贸易、航运、地产、零售、旅游等优势产业无不源于“口岸优势”。三年来,香港在保持“口岸优势”的同时,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主动配合国家战略,对接最大的“动力源”;多向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多点支撑”格局;改革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点燃创新创造激情。
“善弈者谋势”。顺势而为,蓄势而发。香港“动能之变”“路径之变”“活力之变”,尤其引人注目、令人赞叹!
促进民生之变,提升幸福感
三年前,习主席指出:“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举措破难而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三年来,李家超带领特区政府成功地推进民生之变。
其一,化解“住房难”实现“破题开篇”。特区政府多措并举,觅得足够10年修建公屋的用地;创造性地兴建“简约公屋”,缩短“上楼”期限;打击滥用公屋,收回公屋资源;提出“简朴房”标准,逐步取缔㓥房。这一套“组合拳”,令公屋平均轮候时间从最高峰的6年多降至4.1年。去年以来,特区政府启动彩虹邨等老旧公屋重建,“城市更新”与“住房升级”一体推进,市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
其二,帮扶困难群体实现精准到位。本届特区政府秉持精准扶贫的策略,把资源投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针对㓥房户、单亲家庭、独居长者及双老家庭实施一系列帮扶措施。三年来,推出了许多“接地气”的精准扶贫措施。比如,建设“社区客厅”,为㓥房户提供额外生活空间;向综援、生果金、长者生活津贴等受助人发放半额额外津贴,提高基本保障;成立“关爱基金”,援助困难群体。等等。
三年来,打工仔收入有实质增长,通胀大致保持平稳,家庭收入中位数、公屋轮候时间、劳工权益、基层医疗等多方面都有所改善,市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
三年攻坚,有目共睹;民生之变,赢得人心。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香港和气升腾、和气致祥,全社会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社会环境之变,筑牢“治”的根基
三年前,习主席指出:“希望全体香港同胞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继续发扬包容共济、求同存异、自强不息、善拚敢赢的优良传统,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必须有“和”的环境;“和”的环境,必须筑牢“治”的根基。李家超深谙“和”与“治”的辩证法,带领特区管治团队奋发图强,在以下三处实现历史性突破:
其一,落实“二十三条立法”,履行宪制责任。2024年3月23日,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正式生效,标志着香港完成了维护国家安全本地立法的宪制责任,终于补上了耽误了27年的“功课”。
其二,重塑区议会,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本港的区议会一度沦为乱港平台,本届政府改革区议会,使其重回基本法97条规定的“服务及咨询”职能,2024年1月起,新一届区议会就任,与地区“三会”、地区关爱队共同承担基层治理的责任,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其三,推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学校教育注重“提升认知”,推进课程改革,新增小学人文科,融入中华文化、国史及国家地理元素,同时,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学科,高中公民科安排内地考察。社会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文化。比如,香港每年举办“中华文化节”,涵盖戏曲、艺术、非遗等。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指出,香港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打开发展新天地。李家超及本届政府交出的“三年答卷”,瞄准一个“新”字,贯穿一个“变”字,以“变”促“新”,成绩亮眼,不负众望!
“破茧成蝶”关键在于“破茧”,冲破束缚,求新求变;重点在于“成蝶”,蝶舞翩跹,展翅高飞。
三年艰辛努力,香港已经“破茧成蝶”;未来不懈奋斗,香港定能展翅高飞!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