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4月4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吴一帆)清明是华人祭奠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不过,今年清明假期,踏青、短途旅游,以及走进电影院观看“清明档”新片也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过节方式。实际上,从古至今,慎终追远固然是清明节重要内涵,但趁著这一春和景明时节亲近自然、舒展身心,也一直是清明节俗的一部分。
4月4日清明节,广东省佛山市顺徳的民众到宝林寺扫墓祭祖, 缅怀先人。图为上山前住宝林寺的路被民众塞得水泄不通。(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文峰摄) 香港中通社图片
今年清明前夕,北京圆明园的第三十届踏青节也开幕了。此次踏青节以“非遗”为主题,活动巧妙融合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圆明园海棠书院内将陆续举办宋锦香囊手作、螺钿书签手作、珐琅金箔手作、宋锦蝴蝶手作等四场主题活动。桃花、杏花、丁香花、牡丹、芍药……从三月底到五月初,圆明园中几乎处处有花。今年圆明园踏青节还向游客推荐了两条特色赏花路线。
中国多家在线旅游平台近日发布的数据或报告显示,今年清明假期出行,国内市场热衷以古礼祭扫、踏青赏花为主的短途旅游。值此之际,中国多地景区也公布了清明假期免费或半价优惠,有些还与历史文化典故相结合。
譬如,今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而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出生地“陈塘关”一说在四川宜宾。最近,凭该片的纸质或电子电影票,可免宜宾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景区的门票。而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最近也推出活动,成功背诵唐代文学家王勃名篇《滕王阁序》即可免门票。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4日12时39分,中国2025年清明档新片总票房突破一亿元人民币,《不说话的爱》《我的世界大电影》《向阳·花》暂列清明档新片票房榜前三位。
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黄强4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访时表示,清明自古是中国农耕生活的重要节气,围绕这一时节也形成了一些民俗活动,祭拜先祖是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譬如,江南民俗有“红藕青团各祭先”;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他指出,这既是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也是对在世之人的勉励,表达不忘先辈、珍惜当下之意。
作为服饰史学者,黄强表示,中国古代丧服制度按照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五种等级,称“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简单地说就是披麻戴孝,以白、黑两种颜色的服饰为主。清明祭祀也与丧葬有关,所以应当穿素净衣服,不著艶色服饰。
不过,黄强续说,中国传统的清明时节,除了祭扫,还有踏青、放风筝、插柳、荡秋千、斗鸡、拔河、踢球等活动。在人们禁闭室内一个冬天之后,此时春意复苏,万物生长,温度适宜,气清景明,正适合户外活动。踏青、放风筝等可以舒展筋骨,锻炼身体,有益保持身心健康。
他介绍,清明时节踏青,若与祭扫不在同一日,民俗上则可以穿著艶色衣,与春日花草树木生机盎然的景致相融。清明放风筝也有放走霉运、疾病的美好寓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