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 (记者 黄璇)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4月2日)在尖沙咀唯港荟酒店隆重举行了“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RICRI)的成立典礼,同场并举办了一场学术论坛,吸引了数百位师生和专家出席。这一全新研究院的成立,得益于潘乐陶慈善基金的慷慨捐助,将专注于为城市及乡郊地区提供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延伸阅读】
理大成立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 推动创新方案应对气候挑战
李向东院长(左起)、潘乐陶博士、滕锦光校长接受媒体访问。(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文峰摄)
潘乐陶博士分享了他对气候变化的深切关注。(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文峰摄)
在典礼后的专访,潘乐陶博士分享了他对气候变化的深切关注以及其对香港理工大学的影响。他透露,自己每天会阅读多达七份中英文报纸,这一习惯使他能够保持对气候、工程等领域最新动态的敏感。
作为理大的杰出校友和大学院士,潘乐陶对理大的发展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他指出,理大与香港及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一所技术学院演变为全球前百名大学的一员,这一过程与他个人的职业生涯同步发展,使他对母校的成就倍感自豪。他认为,理大的教育模式兼具科研与实用性,培养的毕业生为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大校长滕锦光在成立典礼上提到,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理大在环境科学等七个学科中名列全球前30,展现了理大在推动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研究方面的领导地位。潘乐陶博士曾资助理大成立专注于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的研究院,均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强调了气候问题的前端预防措施,今次新研究院致力推动建设韧性基础设施,则兼顾了后端适应的重要性。
会上提到,清华大学等内地大学也受邀参与研究。对于未来的合作规划,将出任潘乐陶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院院长的李向东教授介绍称理大将牵头此次合作,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大学共同参与,并指出南京大学在气候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是中国第一个设立气候研究院的学校,而清华大学则在国家政策方面有深厚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则专注于农村地区的研究,潘博士对此问题也非常关心。有了潘博士的捐赠,研究院计划向每所高校提供资助,用于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学术交流至关重要。
李向东院长(左)介绍未来合作计划。(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文峰摄)
潘博士强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严重,全球气温已经超过巴黎协议设定的1.5度限值。他指出,随著人口增长和能源需求增加,未来几十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将持续增长,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他呼吁各国必须共同努力,采取行动应对这一挑战,特别是在气候预测和应对措施方面。
滕校长(右)提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者同样重要。(香港中通社记者 徐文峰摄)
滕校长也提到,理大的科研包含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同样重要。他指出,大学的环境科学学科在香港名列前茅的成就,主要来自于扎实的基础研究,但只有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潘博士的支持正使得理大能够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影响力,特别是在中国的乡村地区,这对于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至关重要。
在专访的结尾,潘博士对年轻学子寄予厚望,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他称,理大是一所科研与应用并重的学校,学生们应该把学到的理论真正应用于社会,不要仅局限于学术讨论,更要积极参与解决气候问题。他希望理大能够在气候领域培养出更多具备应对挑战的人才,为香港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