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3月31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张明臻)当时间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为解香港同胞之渴,上万名珠三角儿女肩挑背扛、开山劈岭、凿洞架桥,短短一年建成一条83公里的“供水生命”,创造现代水利史上的传奇——东江深圳—香港供水工程。
东江对港输水路线 图源:香港水务署
累计供水超300亿立方米的背后,是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
“东江水”跨越广东东莞和深圳,水源取自东江,是国家为香港供水的大型调水工程。至今,东江水满足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滋养700多万香港同胞。
1963年的香港,百年一遇的水荒,四日一供的“制水令”,全港水库存水量一度只够市民使用43天。危难之际,国家决定兴建东深供水工程,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
1964年,上万名建设者克服自然条件限制、技术与工程难题、经济和物资匮乏等困难,以血肉之躯仅用一年时间,在东莞桥头镇与深圳水库之间“架起”长达83公里的对港供水生命线;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闸门拔地而起。
1965年3月1日,东江水奔腾入港,香港自此告别缺水历史。东江水也成为香港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
历经三次扩建、一次改造,60 年来的创新迭代,东江水供水能力提升至建设初期的30多倍。工程建有覆盖“天、地、水”多模态、多维度的感知体系。
为保护水质,东江上游河源等地放弃上千亿经济项目;多市实行水源生态涵养;封山育林,沿线各地建上百座污水处理厂和截排工程。1991年至今,广东省先后出台系列水质保护法规,确保东深供水水质合格。
去年1月30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引西江之水解决大湾区东部城市群缺水难题,并可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对港供水又增添一道“保险”。
当前,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东深供水工程作为“五纵五横”骨架的重要“一横”,肩负著保障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新使命。
除了老一辈市民,香港青少年对这项伟大工程了解并不深。
今年,香港各界举办纪念东深供水工程6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展览31日起一连四日举行、东江水专题小学讲座、东江水供港探索之旅中学生内地考察团、“识水思源”国家水利建设暨文化科技参访团、“舞动水滴展”大型艺术展览、以及国际水务领袖高峰论坛等,都已经或未来将要举办。
这条“生命线”是内地与香港血脉相连的象征,始终饱含粤港两地同根同源的赤子深情,守护东方之珠的繁荣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