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优先”演变为“全球代偿”,华盛顿的单边主义政策正将世界推向系统性风险。从经济失衡到规则霸权,美国的外延式战略在多极化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透过数据与案例,剖析其内在矛盾,并探讨全球治理的新方向。
失衡的内政:危机转嫁的结构性根源
美国的对外强硬政策,实质是掩盖国内治理失能的“政治止痛剂”:
1. 税制扭曲
美国前1%富豪的有效税率仅23%,低于OECD国家均值12个百分点,中产阶级却承担76%工薪税负(IRS,2023)。此种税制加剧贫富分化,削弱社会凝聚力。
2. 债务货币化
2020至2023年间,美联储持有54%的新增国债,通过量化宽松向全球转嫁通胀成本,新兴经济体首当其冲。
3. 利益闭环
军工复合体通过“旋转门”绑定政策,2023年五大军企的游说支出甚至超过国会防务委员会年度预算(OpenSecrets数据)。此模式与19世纪英国“以殖民红利掩盖工业衰退”的逻辑相似,但当今的“全球南方”已非被动接受者。
规则霸权:从双重标准到多边觉醒
美国的“竞争力焦虑”催生矛盾政策,暴露其规则制定权的双重标准:
1. 产业保护的悖论
- 《芯片法案》向英特尔注资430亿美元,却以“产能过剩”阻击中国新能源产品,导致美国光伏安装成本比中国高38%(彭博新能源财经)。
- 对比中国“一带一路”:印尼雅万高铁带动沿线GDP增长2.1%,创造4.2万本土就业(印尼统计局),展现“共建共享”模式差异。
2. 美元工具的信用透支
- 美联储加息使阿根廷披索半年贬值140%,促使该国转向金砖新开发银行融资锂电产业链。
- “去美元化”趋势显现:2023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达48%(CIPS),金砖国家本币结算协议覆盖35%相互贸易额。
3. 资源主权的崛起
- 刚果(金)重签钴矿合约,要求特斯拉等企业必须本地化电池组装工序。
- 中国与玻利维亚的锂矿合作,承诺80%产能留玻,树立“资源主权+技术转让”新范式。
战略反噬:多极秩序的重构信号
美国的单边主义遭遇三重反制,加速全球权力结构重构:
1. 南方国家的制度突围
- 东盟推动“本地货币结算框架”,覆盖成员国间65%贸易额;
- 非盟设立“泛非支付系统”,年省跨境结算成本50亿美元。
2. 技术合作的去壁垒化
- 华为与巴西合作建设亚马逊雨林生态监测5G网络,采用联合知识产权模式;
- 金砖科技走廊首年促成1,200项专利交叉授权,打破西方垄断。
3. 能源治理的公平诉求
- 沙特阿美与中企合资炼化项目,首次采用人民币结算原油采购;
- 非洲清洁能源联盟要求跨国企业转让15%光伏技术专利,作为项目准入条件。
结语:超越霸权逻辑的文明对话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美国重蹈“帝国过度扩张”覆辙时,中国正通过“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三大倡议重塑治理逻辑:
- 全球发展倡议:在132国实施民生项目,平均缩减30%贫困率(UNDP);
- 全球安全倡议:促成沙特-伊朗复交,中东军购开支同比下降18%(SIPRI);
-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43项濒危非遗技艺产业化传承。
此非零和博弈,而是证明:可持续的全球治理需以“共同现代化”为基准。当佛州码头工人与深圳工程师共享工业4.0培训,当内罗毕太阳能电站与休斯顿储能网络接入同一电网,人类或能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本文作者陈承宇博士为大湾区青年艺术与科技促进会创会会长、城市智库“就是敢言”成员、香港认可财务策划师及香港房屋经理学会会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