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3月28日电(编辑 李雪萍)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26日发布了一则深空探测发展路线图,规划了2028年至2039年对火星、木星、金星、海王星最大卫星的探索方向。该路线图旨在为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接续任务提供借鉴。
捕捉到这一动态的美国科技媒体“科技艺术”(Ars Technica)28日发文称,这些计划容易被认为“异想天开”,但考虑到中国这些年在太空探测领域的成绩和实力,应该认真看待。
深空探测发展路线图。图自深空探测实验室
深空探测实验室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于2022年落户安徽合肥。在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支持下,该实验室承担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研制建设任务,牵头论证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小行星防御系统等重大工程项目。
26日,深空探测实验室在社媒平台微博上发布了一则深空探测发展路线图,依序为:
2028年前后:天问三号火星采样任务;
2029年前后:天问四号木星及木卫四(木星第二大卫星)探测任务;
2030年前后:建成行星宜居环境地面模拟装置;
2033年前后:金星探测器采样任务;
2038年前后:建设火星科研站,探索可持续利用资源;
2039年前后:发射海卫一探测器,探寻海卫一(海王星最大天然卫星)冰下海洋可能的活体生物。
根据图片说明,该发展路线图以地外生命探寻与行星宜居性研究为主线,为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接续提供借鉴。
这一动态当天就被专注于中国航天新闻的记者安德鲁·琼斯(Andrew Jones)捕捉到。他将该消息转载到社媒平台X(前推特)后,引来不少网友围观。
美国科技媒体“科技艺术”不久后也注意到中国太空探测的这一新动态。该媒体报道称,这一系列任务表明,中国正计划开展广泛的火星乃至更远天体探测项目——而在过去这几乎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专属领域”。
报道称,发展路线图里前两个项目已经得到中国官方批覆,剩余的项目里部分概念“令人极其兴奋”,而另一些则显得“不太现实”。比如,海卫一冰层厚度尚不清楚,设计一个能穿透冰层到达海洋的探测器极具挑战性。
不过,报道强调,尽管上述计划容易被认为“异想天开”,但仍应该“认真看待”。
报道指出,中国近十几年通过有条不紊的月球探测计划,已成功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当中包括去年从月球背面带回样本。除了月球探测计划以外,中国2020年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同样备受瞩目。曾经,除了美国,没有哪个国家成功实现探测器在火星软著陆并存活超过几分钟。但中国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不仅发射了轨道飞行器,还发射了著陆器和一辆小型火星车,其运行时间约为一年。
“在中国制定这些宏伟的太空计划的同时,NASA正面临预算削减。”报道称,特朗普政府希望将NASA的科学项目预算削减50%,一名行星任务计划办公室官员表示,这样的削减对美国太空科学和探索而言,将是“灭绝级”事件。
近期,作为特朗普政府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NASA遵循白宫命令解雇了23人。而消息指,NASA的裁员行动不会止步于此。
报道认为,如果特朗普政府提出大幅削减行星探测预算,美国国会很可能会出手阻止,因此对NASA行星探测前景仍可持乐观态度。
报道最后写道,未来的赢家尚未决出,在深空行星探索领域,NASA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首次遇到了中国这样强劲的挑战者。(完)
本文为香港新闻网编译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