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新一份施政报告对振兴经济着墨甚多,但如何具体落实才是市民最关注的焦点。疫情已远去有年,香港经济却仍未等到强劲复苏,虽有外围因素影响,香港如何调整思路,重新发展也甚为重要。笔者以为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在於准确落实“一国两制”,香港应该思考未来,找准定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握国家发展的东风,乘风而起以成就新的辉煌香港故事。
香港中通社图片
在新的发展阶段,香港的独特地位有更宽广的发挥空间,例如近年大力强调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大可以成为面向国际,主动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外文化沟通大使。两个月前,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构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改革任务。国家有此发展诉求,正正是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独特优势,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是华洋杂处的国际城市,市民普遍精通两文三语,香港完全可以担当中国的国际文化传播中心,透过主动搭建平台,举办论坛,汇聚国内外重量级讲者,分享睿智,这不仅能把宝贵的在地文化以不同语言传扬到世界各地,而且可以吸引全球人才,提升城市的国际形象。
笔者曾於团结香港基金旗下项目担任公职,因此有幸参加过几次国际性活动,耳闻目睹一些在港工作和生活的外籍朋友,细说他们的故事,内容广泛,涵盖传统文化艺术、风土人情、创新科技等,这正正是香港的一大优势,香港的多元文化氛围使其有条件成为分享智慧与故事的理想场所。
其次,香港的创新能力可以打造新经济的高附加值基地。毋庸置疑,创新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除了在配合国家规划,加强在诸如知识转移、生物科技、金融科技、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探索,推动自身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之外,笔者认为香港亦可深化与各界的紧密合作,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汇通,协助国家“科技出海”。实际上,不少国产软件的质量卓越,比起欧美传统品牌毫不逊色。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显着优势,也是知名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熟悉国际市场实践,能够灵活地对接国际市场,香港应该致力建立和推广技术标准,协助国内企业对接国际法规,并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及话语权。
当然不能遗忘香港的传统优势,也就是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等四大支柱产业,只是这些行业大多存习惯性的工作思维,新的转型需求可能会引起部分业内人士在调整期的阵痛。然而,当今世界正处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来看,改变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这也是中央力促香港一定要跟随国家深化改革的关键考虑。
作为香港人,我们应该积极克服挑战、拥抱创新。更重要的是,即使诸如政府政策重心与企业经营模式等有所变化,但仍有一些底层逻辑始终不变,那就是香港与内地经济唇齿相依的休戚与共。我们时常会听到要说好“香港故事”,但其实“香港故事”正是“中国故事”的一部份,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成就“香港故事”。
(本文作者杨仕楠为香港就是敢言成员、香港科创协会副秘书长、香港大学创科学院督导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