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3月20日电 香港报章3月20日就相关时事热点发表社评。
《大公报》发表社评:收地补偿要加快北都建设须提速
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局长宁汉豪19日向立法会汇报在古洞北和粉岭北新发展区收地及补偿的进展。她表示,目前须收回的土地已全部收回,但同时有超过一半的补偿金额尚未发放。
收地是发展的第一步,各界希望有关部门能创新求变,从完善法律制度、优化流程、强化执行三方面发力,务求早日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全面起动。新界的土地所有权相当复杂,既有私人土地,也有家族公地或祠堂地,加上部分业权人离境,在业权确认方面的确不易。不过,这些都是老问题,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仍会碰到。特区政府已有一套处理程序,关键是要优化再优化,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另外,处理业权资料不充分的个案时,在尊重现有法律条例的大原则下,也要思考是否对过时的法规加以修订,增加弹性。否则,一些技术难题可能会一直拖下去,妨碍整个发展计划。
香港中通社图片
《文汇报》发表社评:善用科技提升医疗效率惠泽市民
检讨公立医院急诊室收费的改革方案即将在本月底出炉,急诊室收费或将实施两级制。
在具体的做法上,首先香港可以借鉴内地的做法,建立互联网医疗平台,让市民能够通过网络问诊与医生线上沟通,让医生判断能否直接处方药物给患者。其次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智慧型医院的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医疗服务的高效提供,提高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
《香港商报》发表社评:医健通以人为本 持份者须有承担
当局须致力推动与内地的医疗纪录互联互通,尤其是尽快实现“湾区通”。随着越来越多港人在内地生活、工作或养老,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亦越来越大,有必要加强跨境医疗合作。早前医健通推出“跨境健康纪录”及“个人资料夹”功能,供市民安全便利地跨境使用电子健康纪录,惟适用的医院数目较少,条例草案将增设条文支援市民跨境医疗需求,实属必要之事。希望政府加快与内地商讨研究,持续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扩大医健通在内地的使用范围,例如推动长者医疗券试点医疗机构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全覆盖,并实现医健通可在其中应用,保障港人在内地获得更好医疗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