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3月17日电 近日,香港知名企业长和集团拟将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在内的43个海外港口售予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引发广泛关注。大公文汇网16日继续发出多篇来论文章,强调百年变局下,港企更须扛起国家责任,“此交易,请三思”。
大公文汇网刊出署名文章《大时代敢担当国家利益永远当前》指出,今次出售港口资产一事引起不少民众的忧虑,尤其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方面,任由“企业自肥”/“商业自决”作为幌子,可能国家一系列战略部署。必须指出,国家利益与商业自决从来都是有其“相辅相成”的紧密连系,任何跨国企业皆无法再次强调市场经济的自由,而放大商业利益的当然性。尤其近年地缘政治力量盛行,跨国企业的重大决策总会涉及全球业务的关键基础设施,若不能在国家战略的部署与商业利益之间作出明智决择,其严重程度是可以涉及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
另一篇文章《国家利益至上当拒强盗式并购》指出,美国资本对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掌控,本质上是现代版“控制即安全”的霸权思维延续。从交易时间点与美国政治议程的精准契合,到资本集团与白宫高层的密切互动,都印证了这绝非普通商业行为。仅以巴拿马运河为例,如果交易落成,全球6%的海运贸易通道将被附加政治条件,中国21%的运河货运量将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这种将市场规则异化为地缘工具的手段,比传统的政治军事威胁更具隐蔽性。
香港企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商业决策必须融入和强化国家意识。历史上,霍英东冒险为新中国秘密运送大量物资,曹光彪宁愿亏损也要到内地投资开办香洲毛纺……这些商业抉择之所以名留史册,皆因将企业发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彰显港商的爱国底色。反观今次港口交易,出让的不仅是码头经营权,更是国家多年布局的物流节点。随著地缘政治日趋复杂,若美国通过并购构建全球港口控制网,任何关键基础设施的失守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危及我国航运业、国际贸易等安全。
同一天刊登的来论文章《民族大义当前港企岂能跪低》指出,历史早已证明,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议题。上世纪美国通过《巴拿马运河条约》长期掌控运河,直至1999年主权移交。而今美方通过资本并购方式,试图重建“隐形控制”。一旦运河运营被政治化,中国船舶可能面临选择性限流、政治附加费甚至“长臂管辖”制裁,直接冲击“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香港企业若对此视若无睹,无异于在战略要冲为对手“递刀”。
香港企业素来以灵活敏锐著称,但全球化并非无国界的“真空地带”。今次交易中,长和保留了香港与内地的葵青、盐田等核心港口,却将海外资产拱手让予美资。这种策略看似精明,实则暴露了战略短视。全球港口网络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设施护城河”,单个企业的套现行为可能瓦解多年布局,削弱国家应对地缘风险的能力。
长和卖港口,本质上是百年变局下的缩影。一边是美国以资本为武器重构全球控制体系,另一边是中国需筑牢战略安全防线。香港企业身处“一国两制”下及“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特殊方位,更须清醒认识到:没有国家主权的屏障,任何商业帝国不过是沙上楼阁。唯有将企业命运嵌入民族复兴轨道,才能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历史会铭记那些与祖国并肩的战斗者,也终将审判那些在黎明前夜变节的投机者。
《这是大是大非问题远非生意问题》来论文章说,在25年前,如李嘉诚“千亿卖橙”(电讯服务),大家说是“靓Deal”。但今日出售港口,其政治及实际意义大有不同。特朗普再次出任美国总统后,针对的主要目标包括中国,就是要把一切重要资源掌握在手中。长和在巴拿马以至世界其他港口的业务,只要掌握在手,在航运上美国话语权就会大增。长和卖出港口服务,贝莱德跃升为全球三大港口营运商,美方之后若要针对中方的航运业,长和售出的港口就会成为刺向国家的武器。表面上,这是一宗生意买卖;事实上,这是涉及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
近1500亿元,的确是一次Big Deal。但以国家安全、尊严与利益换来的巨款,真的赚得过吗?包括港企在内的中国企业的底气,在于国家作强大后盾。屈从于美国打压的套利,无异于把武器交向敌人,然后让敌人攻击自己的国家。此交易,请三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