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3月9日电 每年农历二月,香港南区的鸭脷洲都会沉浸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这座小岛,见证了香港渔业的兴衰,也孕育了独特的传统文化——鸭脷洲洪圣诞。2025年,“鸭脷洲洪圣传统文化节”以“汇聚传承”为主题,由即日至3月17日举行,带领本地市民和游客,感受这项超过百年历史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延伸阅读】
见证香港百年衞生历史 战前公共浴室即将谢幕
陪伴港人逾半世纪 穿梭在城市中的香甜记忆
每年农历二月,香港南区的鸭脷洲都会沉浸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图为往年“鸭脷洲洪圣传统文化节”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洪圣,又称南海神、洪圣大王,是南方沿海地区渔民信奉的海神,保佑风调雨顺、出海平安。相传早在清代,鸭脷洲已有居民从事造船和修船业,并于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集资兴建了“洪圣古庙”。这座俯览石排湾和香港仔的百年庙宇,不仅是鸭脷洲的信仰中心,更是香港少数完整保留清代风水布局的传统建筑——庙宇临海而建,正对波涛,守护著海上商旅与渔民的平安。庙内两进三开间的清代建筑结构、天井香亭与两侧厢房,处处可见匠心独运的设计;前殿屋脊与天井女儿墙上,更饰有造工精巧的石湾陶塑,人物栩栩如生。
鸭脷洲洪圣古庙。(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洪圣古庙是鸭脷洲的主要庙宇,也是少数仍然保留原有风水布局(临海而建)及造工精致的装饰的传统庙宇。(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古庙与社区的连结,从庙前空地上一对绘有龙形图案的风水木柱便可窥见。这对被居民称为“龙柱”的罕见文物,相传是为抵挡源自“虎地”(即旧香港仔警署所在山丘)的煞气而立,既体现民间智慧,也见证了鸭脷洲人对家园的守护。自1930年起,古庙由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并于2014年正式列为法定古迹。
洪圣诞的庆祝活动横跨多日,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请神、巡游、神功戏和送神仪式。请神队伍从洪圣古庙出发,前往水月宫、土地社坛、香港仔天后庙等地,迎请观音、土地公、天后、北帝等神明行身,并登船绕行鸭脷洲海域,最后返回洪圣古庙,将神明安座于庙内正厅。
于水灯上注入愿望,祈求洪圣爷保佑来年一切遂顺,合境平安。(资料图片)
作为延续百年的传统文化节庆,鸭脷洲洪圣传统文化节欢迎公众参与,见证接神仪式、龙舟拜庙、醒狮采青、贺诞巡游、祭祀典礼等传统文化活动,了解百年仪式所承载的意义。即日至3月12日更有大型活动——水灯晚会,于水灯上注入愿望,祈求洪圣爷保佑来年一切遂顺,合境平安。
此外,3月16日将迎来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欣赏的贺诞巡游表演。声势浩荡的贺诞巡游队伍将会由鸭脷洲洪圣庙出发,穿越鸭脷洲大街,以鸭脷洲公园为终点,游走整个鸭脷洲。巡游队伍中,除了传统的神舆、花炮会、舞龙和狮队,还有来自不同社区的表演团体,展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活力。
2024年贺诞巡游起步礼。(资料图片)
除了传统仪式,洪圣诞期间还有一连两晚的神功戏在鸭脷洲公园足球场的戏棚公演。神功戏是广东传统戏曲的一种,通常在神诞节庆时演出,以酬谢神恩,娱神娱人。今年继续由名伶盖鸣晖的鸣芝声剧团敲响锣鼓,为公众演出《六国大封相》、《龙凤争挂帅》、《唐明皇》、《牡丹亭惊梦》、《紫钗记》、《帝女花》等共11个经典戏宝。观众除了可欣赏经典粤剧,还能感受独特的筑棚工艺,体验粤剧与传统工艺交织的文化魅力。这项始于1960年代的传统,如今更吸引年轻一代参与,让百年戏棚在光影流转间焕发新意。
从1773年的临海古庙,到今日汇聚全世界旅客的文化节庆,鸭脷洲洪圣诞见证了香港从渔村到国际都会的蜕变,却始终守护著最质朴的民间信仰。2025年,当游客漫步于香火缭绕的洪圣古庙,抚过庙前斑驳的“龙柱”,或是在巡游队伍中与舞龙少年击掌相庆时,或许能读懂这座小岛的密码——这里的每一道海浪、每一声锣鼓,都在诉说著“传承”二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