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3月7日电(记者 一林)当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145亿元时,银幕上太乙真人用莲藕重塑哪吒肉身的奇幻场景,正在武汉实验室里悄然成真。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雪玉博士团队历时十年研发的“藕纤维骨支架”技术,不仅让神话照进现实,更揭示了中国3D打印技术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突围之路。
神话与科学的碰撞开启生物医疗新纪元
在《哪吒2》中,太乙真人以莲藕为骨、莲花为肉重造哪吒仙体的设定,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莲藕药用价值的认知。武汉科研团队利用莲藕中丰富的天然纤维,通过3D打印技术定制出与人体骨组织微环境高度契合的多孔支架。实验显示,该支架可使排异反应降低90%,其降解速率与骨生长速率完美同步,避免了传统钢钉植入需二次手术的痛点。
这项技术的突破性在于,它首次将农业副产物转化为高端生物材料。江雪玉博士坦言:“我们最初研究莲藕是为开发功能性食品,直到《哪吒2》热映,才发现我们的技术竟与神话如此契合。”目前,该技术已在动物试验中实现95%的骨折愈合成功率,新生骨骼强度与天然骨相当,若投入临床,有望将骨折治疗成本降低30%以上。
政策赋能3D打印跻身核心赛道
武汉团队的创新并非孤例。作为智能制造“皇冠上的明珠”,3D打印技术自“十三五”时期便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至“十四五”更升级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任务。政策红利催化下,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从2016年的百亿元级猛增至2023年的400亿元,年均增速达25%。
市场格局的演变印证了技术实力的跃升,2016年中国3D打印行业收入过亿的厂商只有9家,2020年达到28家,到2023年中国3D打印行业企业中有6家企业行业收入超过10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至2029年中国3D打印设备市场规模将超1200亿元人民币。在19.5%的年均增速背后,是新能源、医疗、航天等多领域需求的爆发。今年两会期间,再次明确了加快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方向,推动3D打印在内的科技产业发展。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到的“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3D打印从骨骼修复到走向星辰大海
3D打印的颠覆性不仅限于医疗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空客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了超过1000个飞机零部件,中国的国产大飞机C919在制造过程中,有多个关键部件都采用了3D打印技术进行生产,例如:发动机喷油嘴、机头钛合金主风挡整体窗框、中央翼缘条、舱门复杂件等;在建筑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卫国团队为河北张家口市武家庄村民建设的房子,从墙体、屋顶再到院落,全部采用3D打印混凝土材料,通过机械臂完成施工。数据显示,2023年增材制造产业典型应用场景已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药等39个行业大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海成表示,以3D打印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将对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制造装备及生产线、材料制备、相关工业标准、制造企业形态乃至整个传统制造体系产生全面、深刻的变革。
随著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国内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海关总署平台数据,2023年中国出口3D打印机的数量为355万台,同比增长89.2%。而2024年1-11月,中国3D打印机出口数量已达到346.1万台,相比去年同期的312万台,增长10.9%。据此估计,2024年突破400万台,装备出口总价值或突破80亿元人民币。
中国3D打印行业在全球舞台上的活跃度也显著提升,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3D打印企业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3D打印正逐步从前沿科技迈向制造业的常规舞台,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