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翘楚汇聚深圳前海 港岭大举办技术转移论坛
创始人
2025-02-28 18:05:57
0

香港新闻网2月28日电 香港岭南大学(岭大)28日假深圳前海国际人才港举办首届“技术转移论坛”,活动获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以“塑造更智慧未来,成就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逾160名来自香港及内地的政府官员、顶尖学者、业界领袖等,深入探讨“新能源、新材料、新数据、新人文”四大前沿科技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及实际应用。

论坛旨在为学者与企业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和合作桥梁,并展示学者在“柔性电池”、“材料AI”、“低空经济”及“人道科技”等十项前沿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创科项目走向市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造福社会。广州市南沙区港澳办、佛山市知识产权局、江门市科技局,以及前海管理局政策研究和制度创新处有关负责人亦出席了本次论坛。

岭大提供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葛明博士以视频方式致辞表示:“在科技创新迅猛发展和越来越强烈冲击文化和社会的今天,岭南大学于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秉承博雅教育核心理念,积极变革,强化跨学科与创新教育,实现全人发展。特别是过去一年多,在新任校长秦泗钊教授带领下,岭南大学引入一批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世界知名专家学者,结合人文与科学,推动创科应用及服务社会,并深化大湾区合作和拓展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天的活动就是成果展现的一部分,岭南大学从传统博雅教育转向更开放的跨学科模式,既坚守人文根基,又积极拥抱科技和融入大湾区,从侧面展现了香港社会变革。”

岭大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及唐天燊机器学习讲座教授姚新教授致开幕辞时强调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的关键角色。他表示:“技术转移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界在教育及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让大学学者得以将知识、研究成果及技术转化为切合社会所需的实际应用,推动社会经济及民生发展。近半年来,岭大的专利注册数量急增,充分展示岭大在科研领域的实力。岭大学者将会继续专注前沿科技及跨学科研究,加强与大湾区各界合作,将研究成果与社会接轨,创造更多价值。”

校长及韦基球数据科学讲座教授秦泗钊教授在论坛上主持高峰对话,围绕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仁辰博士;阿里云智慧国际业务副总裁、亚太北及东南亚大区总经理刘彬星先生;与岭大副校长姚新教授、协理副校长(策略型研究)及利荣康计算智能学讲座教授邝得互教授等参与了精彩对话。

秦校长表示:“岭大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智慧未来方面不遗余力,我们未来将会致力于增加专利注册数量、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以及增进校企合作等目标,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和推动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的最后一里路,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并成为数字时代的文理融合型大学。”

是次技术转移论坛亦举行了多场主题演讲,展示岭大学者多项科创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遥感新技术、低能耗空气捕获二氧化碳、柔性电池、多机器人群体导航的深度强化学习框架、面向智能材料创新的AI平台、卫星热红外辐射数据利用、大语言模型及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蚊患风险平台、轮椅手把感应系统,以及袖珍空气净化机等多个前沿领域。

岭大学术暨教务副校长及林文赞科学计算讲座教授陈汉夫教授分享他在科学园“创新香港研发平台”(InnoHK)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团队正致力开发一系列快速及准确的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影像处理技术检测或监测心脑血管的健康指标。这些崭新技术能应用于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该疾病是导致全球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因之一,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研究聚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关键标志物“硬性渗出物”,其不规则形态与模糊边界特征为现有检测方法带来了挑战。陈教授开发出一种准确的监督式对比学习框架,通过深度整合医学影像的标签信息,区分不同病变的密度和模糊的病变位置,以提高硬性渗出物的检测准绳度。

陈教授研发之创新技术亦能应用于“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振造影”(CEST MRI),大幅提升对低浓度蛋白质及代谢物质的侦测灵敏度。现阶段CEST影像技术常受制于对比度不足与讯噪比偏低的双重限制,导致检测精确性难以突破。为克服此技术瓶颈,陈教授独创非监督式学习影像降噪算法,透过深度神经网络对正交变换的子空间进行连续表征学习,实现CEST影像重建过程中噪讯分离与特征强化的优化。此突破性算法无论在影像品质指标或定量分析表现上,皆显著优于现行主流CEST降噪技术,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分子影像依据。

此外,岭大跨学科学院副教授李佳教授展示了她在“空气碳捕集”技术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以节能环保为核心,抵销工业排放实现碳中和,助解决现时全球面对的气候危机。李教授及其团队所研发的“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DAC)”,以创新的“混合胺固态吸附剂”为基础,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将其永久封存或转化为中性碳源。相较于以液体吸收剂捕获二氧化碳,使用新方法在捕集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即使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仍能保持正常的吸附性能,实现零耗水量及低能源消耗,并展现出更高的耐用性,有助可持续发展。(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