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0月28日电 香港报章10月28日就相关时事热点发表社评。
《文汇报》发表评论:“积极政府”与“耐心资本”携手打造蓬勃的创科产业生态
香港回归初期,特区政府提出包括建设数码港在内的“创科产业大计”,令社会一时振奋憧憬。可惜,那时候的特区政府还圄於“小政府、大市场”的管治思维,寄望靠纯粹的市场力量来发展创科产业;偏偏那时香港有超前眼光的“耐心资本”凤毛麟角,房地产、炒股等相对“快钱”赚得风生水起。结果是政府不敢作为、资本企业不想作为,创科产业大发展也就沦为一个画饼。
当然,情况近些年开始极速改变,特区政府、特别是本届政府高度重视创科产业,出台各项政策和增拨各方资源推动创科产业发展,展现出对创科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担当。改革不仅是特区政府的责任,也需社会共同推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创科长夜发展中当然要发挥主体作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建议,香港可以借鉴“广东经验”,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可以期待,随着政府政策性引领推动持续加大,撬动市场资本成为创科“耐心资本”,香港创科生态应该能够越来越蓬勃。
《大公报》发表评论:发展创科还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香港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决定资源分配,商家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第一要务。多年前香港曾掀起创科热,但在亚洲金融风暴打击和科网股灾之下,高科技意味着高风险,不少企业宁愿继续从事收入稳定的传统产业。事後来看,香港错失了发展机会,这与一些企业急功近利、未能洞察创科先机,有着莫大的关系。香港在蹉跎多年之後,如今已奋起直追。新一份施政报告聚焦创新产业、新质生产力,而广东走过的道路也给了香港信心,更何况香港发展创科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当然,香港创科前景如何、发展得快不快,最关键还是要企业界发挥主体作用,更加积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叠埋心水”增加在创科方向的投入和部署。
《星岛日报》发表社评:高才通限期将至 留人才须适切公平
高才通计划推出1年多至今已录得逾6万宗申请,并批出了接近4.8万宗,两者均远超当初预期。不过,如同世界各地的输入人才及移民计划,高才通的实施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高才来源偏向单一。海内外人才来港多时仍未能适应或找不到合适工作,原因甚多。除了极少数涉及资历造假的个案,最主要是职业与才能出现错配。最经典个案是内地的能源与矿产行业专才,很难在香港相关并同等的企业和职位。其次是语言与工作文化、生活习惯问题。
政府应对不同类别、国籍和种族的新来港人才,公平地提供适切支援,减少错配。例如加强就业与就学资讯,举办更多广东话及本地生活文化适应课程,鼓励受欢迎的名校增加收生,多开分校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