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屠海鸣:“财案”咨询焦点多,恰如“空中走钢丝”
创始人
2025-01-07 11:42:02
0

新年伊始,未来可期。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公众咨询也已进行了半月有余。最近一段时间,舆论关注较多的是财政赤字。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预计2024/25年度“财赤”将达到1000亿港元,比年初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预计的481亿元翻了一番多,这使人们对新财年如何平衡收支更加关心。

前不久,政府举行新年度财政预算案的第一埸咨询会议,邀请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在咨询会上,本文作者向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副司长黄伟纶等官员进言:“财赤”之下,社会对公务员减薪及批评声音的压力有所加大。我认为,不论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维持一支稳定、高效、守法的公务员队伍,极其重要。

其实,看待“收”与“支”这个问题 ,须放宽视野。不能只看“当年账”,还要看“长远账”;不能只看“经济账”,还要看“民生账”;不能只看“投入账”,还要看“产出账”。也就是说,要“大账小账一起算”,才能做出一份投资最划算、效益最最大化的预算案。

“财赤”连续数年,库房盈余不多;市民期望值很高,支出也不好压缩。新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尤其难写,恰如“空中走钢丝”,因此,在以下几个方面拿捏好分寸显得尤为重要。

适度平衡,须制定中长期规划

过去五年,除2022财年盈余为237亿元之外,其余年份均为赤字,五年叠加计算,到今年三月份,赤字总额预计约6000亿港元。本港2019财年的财政盈余为1.17万亿,这意味著缩水45%。

当然,公帑的作用在于造福于民,躺在库房里“睡大觉”并非最佳选择;但香港历来奉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须考虑未来风险,适度平衡,做一份令人信服的中长期规划。比如,“三年财政平衡规划”“五年财政平衡规划”。

这其中,涉及到许多长线项目。这些项目什么时候可以进入投资收尾期,什么时候进入收益期,什么时候可以收回全部投资并进入盈利期,须做深入调研分析,并有可靠措施保障中长期收益能兑现,让市民放心,相信正副“财爷”自会把握。

这其中也应注意一个问题,有的项目建设“大钱”已投入,再投入“小钱”即可发挥效益,切不可因“灭财赤”半途而废,须做认真论证,只要项目可靠,就应干到底、莫犹豫!

比如,投资1415亿元的香港国际机场的三跑道系统已启用,满负荷运营后可将运力提升五成。但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密集,竞争激烈,需要继续投资完善配套设施,整合资源,吸引客源。那么,既然“大钱”已投,就应不吝“小钱”,不能令这个项目卡在盈利的“最后一公里”。诸如此类的项目还有即将投入运营的启德体育园,等等。

总之,面对“财赤”,政府应保持定力和魄力,既要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又不能缩手缩脚 、胆战心惊。做好中长期规划,胸有成竹,就不会慌张。

投资未来,力度不可减弱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第六代飞机、新型两栖登陆舰等“大国重器”纷纷亮相,令世界震惊。去年,中国的“嫦娥六号”进行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土壤取样,同样令世界震惊。值得骄傲的是,香港科研人员也参与了这项工作。今天中国的科技成就,是几代人艰苦努力的结果,先辈们宁可饿肚子,“勒紧裤腰带”,也要投资发展国防科技。

这启示我们,无论眼前有多少困难,投资未来也不可减弱力度。年度财政预算案虽然只涉及一年,但许多个“一年”链接起来,久久为功,就能干成大事。

比如,科创产业投资见效慢,一旦错过“风口”,就和别人形成“代际差距”,要想追赶就难了。香港当年“数码港”建设搁浅,吃了大亏,现在不能再错失良机。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应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力度,透过奖励引导、基建补贴、配套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进军科创产业。

又比如,“低空经济”刚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对发展低空经济已作部署,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应加大对低空基础建设的投入,包括支持建设起降场、充电站、通信网络、航路网络等。发展“低空经济”涉及到开放空域 ,操作层面比较复杂,但香港不能坐等,应提前做好基础设施准备,一旦空域问题与内地协调好,就可投入运营。

港人喜欢 “揾快钱”,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须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信心和耐心,这属“揾慢钱”,却是“揾大钱”!期望从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可以看到支持这些产业的亮点。

民生投入,创新思维探新路

香港之所以连年“财赤”,正是因为疫情三年期间民生困顿,疫后本地消费又不及预期,大批企业尚未恢复元气,普通市民也囊中羞涩,政府在纾解民困方面投资较大。这一年度“财赤”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是政府为刺激经济出台新政,土地销售收入、楼市印花税和股票印花税等多项税收低于预期。

政府的良苦用心,市民都看在眼里。但平心而论,本港大部分行业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民生投入不宜大幅“缩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处都不能省钱,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可能是“财爷”陈茂波就任以来最难写的一份。不过,不妨转换思路,进行一些探索。

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纾困资金,可以投到具体项目上去。大家经营都很艰难,需要政府帮扶。那么,谁具有创新能力,政府就多帮谁。比如,能推出有创意、对行业发展有带动力和示范性的项目,或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的项目,应得到政府更多帮扶资金。若不思改进,墨守成规,那只能坐以待毙。

又比如,针对养老的财政投入,应调整策略,引导长者到大湾区广东一方安居养老。香港老龄化日益严重,地域狭窄,养老成本居高不下,长者向广东转移是大势所趋。去年,深圳到中山通道开通,更缩短了湾区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应因势利导,把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释放出来。

还有,公屋重建是花大钱的项目。公屋承载著市民的“城市记忆”,那些曾经的“烟火气”,也是香港的文化符号,在公屋重建过程中,应把“城市记忆”打造为旅游景点,那么,能不能吸引企业参与投资建设部分项目呢?凡此种种,都值得以创新思维去思考和谋划。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会见特区政府官员时多次讲到:“以改革实现更好发展”。这个观点值得政府官员多多琢磨。

细细想来,做事顺利时,人们习惯于按部就班;遇到难办的事,逼著人们想奇招、大招,许多好政策正是这样逼出来的改革之举。写好新一份财政预算案确实很难,但“空中走钢丝”尚能跳出原有条条框框,以改革思维来统筹谋划,可能也会走稳、走好。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施政报告2024 | 香港劏房... 香港新闻网10月16日电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6日)表示,特区政府决定以立法方式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
【来论】李然:矢志改革惠民生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发表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亦是香港特区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本地立法後的首份施...
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银行柬... 香港新闻网11月22日电 近年来,日益“国际范儿”的人民币在服务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呈现出强劲势头、...
香港文学馆小作家写作培训计划开... 香港中通社11月16日电(记者 徐嘉仪)“香港文学馆第二届小作家写作培训计划”11月16日在香海正觉...
“识变”中“应变” 香港举行第... 香港新闻网11月16日电 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满足粤港两地会计行业融合发展需求,...
中联部副部长陆慷:对中美合作伙... 香港新闻网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陆慷15日指出,中国对中美双边关系的基本态度并未改...
专访大湾区航空CEO吴秀兰:在... 香港新闻网11月3日米子电 (记者 黄璇)疫情后航空业逐步复苏,大湾区航空于10月27日正式开启“...
中国对挪威冰岛等9国试行免签政... 香港新闻网11月2日电 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11月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中国扩...
伊以互放狠话 循环报复何时休? 香港中通社11月1日电 以色列10月26日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后,数日以来,以色列和伊朗领导人不断“隔...
香港早间新闻速览(10月28日... 1.香港童军总会27日举行年度大会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当日以香港童军总领袖身份出席致辞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