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份《财政预算案》正在咨询公众意见,如何“破财赤”引发热议不断。特区政府此前公布的数字显示,预计2024/25年度财政赤字将达到1000亿港元,比今年2月份《财政预算案》中预计的481亿元翻了一番多。
这已是连续多年出现财政赤字了!特区政府近五年剔除债券收支后的财政数字为:2021财年赤字为2518亿元,2022财年盈余为237亿元,2023财年赤字为883亿元,2024年财年赤字为1719亿元。如果把2025年财年约1000亿元赤字算进去,数额更加庞大。本港2019财年的财政盈余达到最高峰,为1.17万亿,把五个财年的财政赤字与盈余叠加计算,到明年3月底,预计财政储备比2019年缩水45%。
基于这样严峻的现实,不少人士呼吁公务员减薪。这些意见初看有一定道理,但若进一步调查分析,则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12月11日,特区政府举行2024/25年度《财政预算案》的第一埸咨询会议,邀请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建言献策。在咨询会上,本文作者向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副司长黄伟纶等官员进言:特区政府的管治成效,尤其是在未来两三年内能否实现发展突破和施政目标,取决于广大公务员的工作表现。如今在“政府财赤”之下,社会对公务员减薪及批评声音的压力有所加大。我认为,不论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维持一支稳定、高效、守法的公务员队伍,极其重要。仅靠公务员减薪,正面效应有限,负面效应不少,并非最佳选项。
客观评估公务员减薪效应
有人算过一笔账,若公务员减薪10%,每年可减少政府日常支出逾150亿元。这个数字看上去诱人,但这令笔者回想起2002年的那次公务员减薪风波。2002年,时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建议公务员减薪4.7%,以减少全年约六十亿元开支,结果触发3万多名公务员反对,后经立法会通过减薪方案,2003年冻薪,随后两年减薪3%。有公务员提起诉讼,案件上诉到终审法院,裁定政府减薪合法,才最终平息。
在经济不景气时,公务员到底该不该减薪?需要客观理性地评估其正面和负面效应。正面效应显而易见,可以节省公帑。负面效应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与“高薪养廉”制度设计相悖。香港公务员薪资比较高,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港英时代,香港公务员队伍曾经十分腐败,后来逐渐探索出新的制度模式,一方面严厉打击贪腐,一方面“高薪养廉”。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这一套制度已经成熟,香港公务员队伍堪称全世界最廉洁的。经济不景气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非公务员不努力的原因,若因经济不景气动辄减薪,对公务员来说是不公平的,也对“高薪养廉”的制度造成不利影响。
其二,不利于打造“有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及本届特区政府就任后,积极打造“有为政府”,制定了绩效考核指标,奖罚分明,以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现在,本届政府就任时间过半,市民明显感觉到行政效能提升。无论是“抢企业”、“抢人才”,还是打击滥用公屋、推进公屋建设,以及解决“㓥房”问题,都比以往有明显实效。这些变化的背后,有公务员的艰辛付出。如果干的事多了,薪资却减了,站在公务员的角度看,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其三,“一刀切”减薪挫伤士气。公务员分属不同部门,薪资分为几十个层级,薪资差距大,工作性质、工作要求、工作效果的差别更大。若简单地“一刀切”,会挫伤士气,对勤勉工作的公务员不公平。
用“加减法”提升行政效能
经济不景气,政府怎么办?答案是加油干!怎样加油鼓劲?要用好激励和处罚手段。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须做好“加法”和“减法”。
先说“加法”。本届特区政府就任之初,就借鉴企业的做法,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现在运行两年半了,应该重新检视,若激励力度不够,应该持续加码,让能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公务员得到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
再说“减法”。既然要打造“有为政府”,假若与“有为政府”理念和节奏不合拍的人,或者工作成效不彰,不仅政府内部知晓,市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高薪养廉”,不等于拿著“高薪”可以碌碌无为,该换人时就换人。换人可能也只是许多办法中的其中一个选项,处罚的办法还很多,都可以兑现。
截止今年3月份,香港公务员的人员编制为19.2万人,实际人员是17.3万人,尚有2万空缺。有人提出,今后三年,这2万空缺一个不补;还有人提出,直接裁减这2万岗位。这些都是“简单思维”!公务员有法定的退休年龄,女性公务员还有“黄金生育期”。最科学合理的安排是:各年龄段的人员分布均匀,男女比例恰当。若某一时段出现“入职空缺”,必然出现“年龄断层”,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稳定,将长期影响行政效能。
其实,“加法”和“减法”须同时做,可以从两个方面谋划。其一,根据实际工作来考虑人员“加减”。施政报告列举了许多发展重点领域,有些重点领域代表著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政府持续加力,对应的部门就应增加人员。有些非重点发展领域,或维持现状,或走向衰落,对应的政府部门也应减少人员。其二,借助科技力量做“加减”。随著科技进步,AI可以代替人的许多工作,应系统梳理一下政府部门的岗位,能够用AI代替的就由AI代替,这样可以裁员减薪。
破“财赤”须多向思维
破“财赤”,要看财政赤字怎么来的。众所周知,三年疫情期间,民生困顿,经济下滑,政府投入了很多钱用于托市场、惠民生;疫情过后,原以为经济会迅速恢复,谁料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香港经济至今未达到疫前水平,楼市、股市都不景气,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刺激市场。
此次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地销售收入、楼市印花税和股票印花税等多项税收低于预期,以及政府为支持经济复苏而推出的逆周期措施。
破“财赤”,须把握好“财赤”的分寸。近五年财政储备缩水45%,这个数字看上去吓人,但要看到五年前的财政盈余水平是比较高的。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维持适度的财政赤字,以解燃眉之急,对于经济民生是有利的,只要不突破警戒线,不必过于担心。
破“财赤”,须看长线投资的效益。这些年来,政府用于基建投资的大项目不少,这些项目短期效益不明显,但长期效益庞大。比如,香港机场的三跑道系统投资达1415亿元,若算直接收益、间接收益,以及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强大拉动力,无疑是很划算的。诸如此类的项目还有明年将投入运营的启德体育园等。
破“财赤”,要节流,更要开源。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向媒体表示,政府将从节流和开源两方面著手。节流方面,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已开始制定减少政府开支的具体措施,以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李家超和陈茂波、黄伟纶、以及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已经为减“财赤”动尽脑筋。
开源和节流是化解财政赤字的两个手段,笔者认为,重点在于开源。比如,中央批准恢复实施“一签多行”后,来港的内地游客明显增加,旅游、零售、餐饮等行业回暖;又比如,中央赠送香港的一对大熊猫公开亮相,掀起了“熊猫旅游热”,为未来香港发展“熊猫经济”开了一个好头。在开源上多想办法,才是治本之策。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典礼上的致辞中曾说过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香港由治及兴本质上就是一条创新变化之路。大家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需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
如今,破“财赤”也需要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