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餐厅老板:中国客人几乎都消失了
【日本餐厅老板:中国客人几乎都消失了】近日,东京浅草寺周边街道的寒风中,浅草寺附近一家餐饮店老板山田浩二站在空荡的店堂内,望着堆积如山的海胆库存苦笑:"原本每天要进货20公斤海胆,现在连5公斤都卖不掉。"这家开业仅一个月的餐厅,因中国游客锐减导致单日营业额暴跌50%,成为日本旅游业受中日关系恶化冲击的缩影。"上周还有三组中国旅行团预约,今天全部取消了。"山田展示着手机里接连不断的退订通知。据日本观光厅统计,中国游客占日本入境游客总量的23.66%,其消费额占比更高达24%。这种依赖度在浅草寺商圈尤为显著——该区域38%的餐饮收入直接来自中国游客。类似困境正在全国蔓延。北海道小樽市纪念品商店老板簑谷和臣透露,中国游客占比超60%的冬季旅游旺季面临崩盘风险;京都清水寺附近的茶道体验店竹田理绘,每年接待的3000名中国游客全部取消预约;大阪心斋桥的屋形游船公司,三个中国旅行团共计240人集体退订。这种断崖式下跌始于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台错误言论后,中国政府随即发布赴日旅行安全提醒。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数据显示,原定本月举行的20余项中日商业交流活动被迫延期,涉及金额超12亿日元。"中国游客消失带来的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整个产业链的震颤。"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佐藤健一指出。在东京银座,奢侈品店柜员松本美咲发现,以往成群结队购买高端腕表的中国游客不见了;札幌拉面街的老店"味之匠",原本每天要准备300份中文菜单,如今全部积压在仓库;福冈博多运河城的免税店,中文导购员开始轮班制以减少人力成本。
这种冲击已蔓延至上游产业。北海道渔业协会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消化因中国游客减少导致的海胆滞销——该地区40%的海胆消费依赖中国游客。更严峻的是,若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日本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将遭受重创,这种担忧已反映在东京股市日经指数连续三日下跌中。
"我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上。"帝国饭店公关部长中村悠介展示着堆积如山的退订函,仅11月就收到47场企业活动取消通知。近铁集团控股公司更披露,旗下酒店11-12月中国游客预订量同比下降63%,部分高端酒店开始推出"本地人优惠套餐"自救。
时间回溯至2024年12月,彼时日本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景象:港区青山的高级烤肉店"焼肉一筋",非日本籍顾客占比达85%,其中中国客人人均消费超2.5万日元;赤坂的寿司店"鮨 晴空",老板小林慎二专门为中国游客开发了支付宝付款和中文菜单,外国顾客预约量同比增长300%。
这种繁荣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2024年访日中国游客达583万人次,同比增长214.4%,消费额突破2950亿日元。日本观光厅《访日外国人消费动向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在餐饮、住宿、购物三大领域的支出均居首位,其"爆买"行为甚至催生出"海胆经济学"——北海道渔民根据中国游客消费周期调整捕捞计划。
"现在的情况就像一场噩梦。"小林抚摸着店内新安装的中文点餐系统苦笑。这种落差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折射出地缘政治对民间交流的深刻影响。浅草寺附近的民宿老板铃木美雪翻看着空置的客房登记册:"这些房间本该住满说着中文的年轻人,现在只能听见海浪声。"
面对严峻形势,日本各界开始反思。前首相石破茂在电视节目中直言:"自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历届政府都秉持'小心、小心、再小心'的原则处理对华关系。"这种担忧正在成为现实——穆迪分析警告,若中日关系持续恶化,日本四季度GDP可能再现负增长。
在民间层面,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大阪道顿堀的章鱼烧店"たこ家道顿堀くくる"推出"中日友好套餐",附赠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书签;东京塔观光厅增设中文语音导览,讲解内容新增中日文化交流史;甚至部分极端右翼媒体也开始呼吁"理性看待对华关系"。
"经济纽带比想象中更脆弱,但也比想象中更坚韧。"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教授山本幸太郎的比喻,或许揭示着转机所在。当北海道渔民为滞销海胆发愁时,中国电商平台已出现"助农专区";当东京酒店业寻求自救时,中日旅游企业开始探讨"云旅游"合作模式。
站在浅草寺雷门下,山田浩二望着稀疏的游客若有所思:"二十年前这里只有日本游客,十年前中国游客开始增多,现在又回到原点。"这种循环往复,恰似中日关系的历史写照——既有政治寒冬,也有经济暖流;既有误解隔阂,也有民间温情。
当海胆滞销的寒风掠过北海道渔场,当退订函如雪片飞向东京酒店,这场危机或许正在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任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尝试,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唯有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在文明对话中寻找共识,才能让商业的暖流融化政治的坚冰,让民间交流的火种照亮未来之路。这不仅是中日两国的课题,更是这个动荡时代所有国家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