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
【婚前同居认定属于家庭成员】2025年11月25日,在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当天,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一场新闻发布会引发社会热议。这场以“依法惩治家庭暴力犯罪”为主题的发布会宣布:检察机关将依据刑法与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将具有稳定共同生活事实的婚前同居关系纳入家庭成员认定范畴,同时将精神虐待明确列为家庭暴力行为。这一司法解释的突破性调整,不仅重构了家庭暴力的法律边界,更在亲密关系保护领域投下一枚“深水炸弹”,引发公众对婚前同居权益保障的深度思考。在传统法律框架中,家庭成员的认定长期以婚姻登记为核心标准。根据《民法典》第1045条,家庭成员通常指配偶、父母、子女等基于血缘或婚姻关系形成的亲属群体。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婚前同居现象日益普遍——据《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一线城市30岁以下青年中,超65%曾有过婚前同居经历。这种“事实家庭”与“法律身份”的割裂,导致大量同居者陷入维权困境:当遭遇暴力时,施暴者常以“非家庭成员”为由逃避制裁;财产分割时,同居期间购置的房产、车辆因缺乏法律认定,往往引发激烈纠纷。
最高检此次司法解释的突破性在于,首次以“共同生活事实”替代“婚姻登记”作为认定标准。根据发布会披露的典型案例,山东省临沂市马某某虐待案成为全国首例将婚前同居关系纳入虐待罪刑事评价的案件。马某某与女友苗某虽未登记结婚,但共同生活一年间,双方经济混同、共同参与家庭聚会、存在明确结婚意愿,形成事实上的家庭共同体。当马某某通过限制社交、监控行踪、人格贬损等方式对苗某实施长期精神虐待,最终导致其自杀身亡时,检察机关依据新规以虐待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两个月。这一判决标志着司法实践对“事实家庭”的实质性认可,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关键判例。
此次司法解释的另一重大突破,是将精神虐待明确列为家庭暴力行为。传统认知中,家庭暴力往往被简化为“拳打脚踢”的身体伤害,但司法实践显示,精神暴力具有更隐蔽、更持久的破坏力。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厅长侯亚辉在发布会上披露:2021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的家暴案件中,精神虐待占比达37%,其中62%的受害者出现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障碍,15%最终选择自杀。
在马某某虐待案中,检察机关通过调取微信聊天记录、外卖记录、诊疗记录等证据,构建起完整的“精神暴力证据链”:马某某要求苗某每日汇报行程,删除异性联系方式;在家庭聚会中当众辱骂其“没本事”“配不上自己”;长期贬低其职业价值,称其“挣的钱不够养活自己”。这些行为导致苗某从开朗外向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最终在遭受持续精神摧残后服药自杀。法院认定,马某某的行为符合虐待罪“长期性、反复性、残忍性”的构成要件,且与死亡结果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精神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穿透心灵的利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蕾指出,“此次将精神虐待入刑,不仅填补了法律空白,更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形式的暴力都应受到制裁,心灵的创伤同样需要法律抚平。”
司法解释的调整,不仅为受害者提供了更坚实的法律武器,更推动整个家庭暴力防治体系向“预防性治理”转型。根据最高检发布的《家庭暴力防治白皮书》,2025年全国检察机关将建立“婚前同居关系备案制度”,要求同居双方在共同生活超过6个月后,向社区或公安机关登记基本信息。这一制度旨在通过早期干预,为潜在受害者建立“预警档案”——当一方出现控制欲过强、情绪失控等危险信号时,社区工作者可及时介入调解;当暴力行为发生时,备案记录将成为认定家庭成员关系的关键证据。
同时,检察机关与妇联、民政部门联合推出“同居关系权益保障包”,涵盖法律咨询、心理疏导、临时庇护等服务。例如,北京市朝阳区设立的“同居关系调解中心”,已为1200余对同居情侣提供矛盾调解服务,成功化解潜在暴力风险37起。一位曾在中心接受帮助的受害者表示:“以前觉得没领证就不受保护,现在知道法律同样站在我这边,这种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
司法解释的出台,折射出社会对婚前同居态度的深刻转变。曾几何时,“同居即堕落”的道德批判甚嚣尘上,但《中国青年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超70%的受访者认为“同居是检验感情的重要方式”,仅15%仍持反对态度。这种观念的进步,与法律保护的完善形成良性互动——当司法机关用行动表明“同居者的权益同样神圣不可侵犯”,公众对亲密关系的认知也愈发理性成熟。“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社会共识的凝结。”最高检副检察长葛晓燕在发布会上强调,“将婚前同居纳入家庭成员认定,不是鼓励同居行为,而是要传递一个理念:无论是否登记结婚,任何人在亲密关系中都应享有平等、尊重与安全。这是法治社会的底线,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灰色地带”到“法律身份”,从“皮肉之痛”到“心灵之殇”,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防”——此次司法解释的调整,标志着中国家庭暴力防治体系迈入新阶段。它不仅为婚前同居者撑起法律保护伞,更向全社会宣告: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没有人应成为暴力的牺牲品;在构建家庭的征程中,每一份真挚的情感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当法律的温度渗透进亲密关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家暴案件的减少,更是整个社会对“爱”的重新定义——那是一种基于平等、尊重与理解的联结,一种远离暴力、充满安全感的承诺。而这,正是法治中国给予每一个普通人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