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野时代》部分场超30%观众提前离场
【《狂野时代》部分场超30%观众提前离场】11月22日,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奖艺术电影《狂野时代》上映,引发关注。这部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的作品,由五个如梦如幻的独立小故事串联而成,大量观众给出“看不懂”“很催眠”的评价。据悉,多地影院记录到开场30分钟内观众陆续离场,黄金场次上座率不足30%。极端案例中,单场超1/3观众提前退场,有观众因"胸闷压抑"离场,或为消磨时间"轮流坐按摩椅"。有观众反映,自己迟到9分钟进入影院后,就完全看不懂影片在讲述什么。这种开局晦涩的情况,让许多观众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抵触情绪。随着影片的推进,情节不仅没有变得清晰易懂,反而愈发复杂和混乱,压抑感也不断加剧,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退场意愿。据影院工作人员反馈,在开场30分钟内,就有观众陆续离场,其中不乏因“胸闷压抑”而选择离开的。这种糟糕的观影体验,让观众们怒不可遏,纷纷在网络上吐槽影片“看不懂”“很催眠”,直言这是一场“折磨人的观影之旅”。“我发现看《狂野时代》时把眼睛闭上会很舒服”“你那是睡觉!”《狂野时代》被定位为艺术电影,这就注定了它有着极高的艺术门槛。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和意识流手法,画面风格独特,色彩运用大胆,音乐搭配也十分抽象。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对于有一定电影基础和艺术素养的观众来说,或许能够从中品味出独特的韵味和深意,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却如同天书一般难以理解。
普通观众走进影院,往往是希望能够放松身心,享受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然而,《狂野时代》却让他们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和困惑之中,完全背离了他们的观影初衷。例如,影片中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和画面,实际上可能蕴含着导演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但普通观众很难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解读这些隐藏的信息。这种与普通观众审美和认知水平的巨大差距,使得《狂野时代》成为了普通观众眼中的“异类”,根本不适合他们观看。
由于影片的晦涩难懂和糟糕的观影体验,一些观众开始对影片的制作动机产生质疑,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传播“洗钱”的谣言。虽然这种说法缺乏确凿的证据,但却反映了观众对影片的极度不满和愤怒。在观众看来,一部花费大量资金制作,却无法让观众理解和接受的影片,很可能存在不正当的利益输送和资金运作。
从票房数据来看,《狂野时代》的表现也十分惨淡。与同期上映的一些商业大片相比,它的票房成绩简直不堪一击。据统计,影片上映首日,全国票房仅有几百万元,上座率更是低得可怜。这种低迷的票房表现,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质疑。观众认为,如果影片真的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即使它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也应该能够吸引一部分真正懂艺术、欣赏艺术的观众,而不是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提前离场和低迷的票房。
《狂野时代》的遭遇为电影行业敲响了警钟。艺术电影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受众群体,但如果在宣传和发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普通观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采用“顶流引流+晦涩劝退”的方式,必然会陷入恶性循环。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行业呼吁建立艺术片分级宣发体系。通过映前观影门槛提示,让观众在购票前就能够了解影片的艺术风格和难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电影基础做出选择。同时,采用分线发行的方式,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区分开来,精准匹配目标受众,为艺术电影找到真正欣赏它的观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电影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狂野时代》的失败并非偶然,它暴露了艺术电影在宣传、发行和受众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电影行业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艺术电影能够真正走进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