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二胎期间5岁儿子在家发烧离世 爸爸在医院照顾妈妈,对孩子的离世十分内疚!
创始人
2025-11-26 11:05:21
0

妈妈生二胎期间5岁儿子在家发烧离世

  【妈妈生二胎期间5岁儿子在家发烧离世】近日,一母亲分娩二胎期间,其5岁儿子因突发高烧由祖父母照料,服药后体温未降并出现两次高热惊厥,送医抢救三小时没有抢救过来。宝妈生二胎期间,爸爸在医院照顾妈妈,爷爷奶奶在家带大宝。期间大宝发烧,即使喝药也仍不见烧退,送到了医院之后惊厥了两次,抢救了三小时还是没有抢救过来。孩子爸爸分享孩子以前的视频,视频中家长表示这是孩子以前睡觉的我叫他起床的视频,我是想孩子现在是不是也只是睡着了,我叫他,他就起来了。我和媳妇照顾五年,这次生二宝去医院照顾媳妇了,就五天,就让他们照顾五天,我儿子就没了。我在医院照顾妈妈,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孩子。发烧喝药不退烧,送到了医院之后惊厥了两次,抢救了三小时还是没有抢救过来。我也很内疚,为啥没在家照顾孩子。我儿子很可爱,很帅,但是回不来了,本来媳妇二胎女孩今天出院。我本可以儿女双全,儿子在妹妹出院前一天不在了。五年啊,我儿子身体一直很棒,一次就要了我儿子的命。

  在家中,老旧的医疗认知与突发状况形成致命冲突。祖父母的照料固然充满爱意,但隔代抚养的局限性在危急时刻暴露无遗。老人凭经验喂药、用土方法降温,这些“老办法”遇上高热惊厥这样的急症,就像用蒲扇对抗台风。更让人心碎的是,当孩子第一次惊厥时,如果父母能在场拍背安抚,如果第一时间送医而不是观察等待,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生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把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临时托管”,本质上是对生命责任的转嫁。

  更值得警惕的是照护资源的结构性缺失。某三甲医院急诊科统计显示,2025年11月以来,因家长延误送医导致的儿童危重症案例同比增加42%,其中73%发生在二孩家庭。产科护士长透露:"现在很多产妇住院期间,长子都由祖辈单独照料,但老人既不熟悉智能设备使用,也缺乏急救常识。"

  传统应对方式正在失效。老人习惯的"先观察再送医"思维,遇上这种新型病毒就像用算盘对抗计算机。医生特别强调,当孩子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必须立即送医:3个月以下婴儿发烧;任何年龄体温≥40度伴精神萎靡;惊厥超过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

  惊厥急救的六个生死细节:侧卧比仰卧更重要,防止呕吐物窒息;清理口腔要用软布,不可用手指硬抠;精确计时惊厥时长,超过5分钟立即呼叫120;不掐人中,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不灌水灌药,抽搐时吞咽功能丧失;录视频给医生看,比口头描述更准确

  这些细节背后都是血的教训。有案例显示,奶奶将手指伸入抽搐孙子口腔导致窒息;还有家长用缠纱布的筷子当压舌板,结果孩子满口鲜血。这些"好心办坏事"的操作,可能比高烧本身更危险。

  这起悲剧折射出当代家庭面临的双重困境:病毒变异速度远超传统护理认知,多孩时代的照护资源分配失衡。据浙江省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冬季流感流行株中,H3N2亚型占比达78%,其引发的高热症状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易引发惊厥"的特点。邻居张女士描述相似案例:"上周我家孩子也是午睡后突然烧到40℃,退烧药根本压不住,吓得全家连夜开车冲医院。"

  其实,生二胎本是为了给孩子添个伴,让家庭更热闹。父母的决定初衷是好的,谁也无法预料会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发生意外。一个家庭要迎接新生命,本就是全力以赴,爸爸陪妻子,爷爷奶奶看孩子,这是很多家庭的常态安排,不算疏忽,也不是谁故意没照料好孩子

  所以说,这不是谁的错,更谈不上“一命换一命”,而是一场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意外二胎也好,大宝也好,家庭永远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所有人都希望两个孩子都平安成长。孩子离开了,这个家未来每一次过生日都会有疼,但这份疼不是因为生了老二,而是因为意外太突然,谁都没来得及反应

  这起悲剧撕开了二胎时代最残酷的真相:当新生命带来的喜悦与旧生命消逝的悲痛交织,每个家庭都在承受着难以言说的重量。儿科专家强调:"儿童高热不是洪水猛兽,但必须建立分级响应机制——38.5℃以上立即物理降温,39℃以上持续不退必须送医,出现惊厥要侧卧防窒息并记录发作时间。"

  那个永远停留在五岁的小男孩,用生命给所有多胎家庭敲响了警钟。二胎不是简单的1+1=2,而是需要重新分配的爱与责任。当新生命到来时,请记得给老大一个拥抱,告诉他“爸爸妈妈的爱不会变少”;当忙得脚不沾地时,哪怕每天抽出十分钟专属陪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的温度。毕竟,我们生养孩子的初衷,是希望他们彼此陪伴成长,而不是用一条生命去换另一条生命。

  有网友评论:"以前总觉得意外离自己很远,现在每天睡前都要检查孩子的退烧药剂量、练习海姆立克法。这不是焦虑,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我们无法阻止悲剧发生,但至少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更新认知、传递关爱,让每个幼小生命都能获得应有的守护。毕竟,所谓文明,不在于我们创造了多少奇迹,而在于我们如何守护最脆弱的生命之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促进和保护发展权”主题边会在... 香港新闻网6月20日电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期间,“促进和保护发展权”主题边会18日在日内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