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中国游客提前回国 机场仿佛春运
【在日中国游客提前回国 机场仿佛春运】11月25日,日本成田、关西等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人潮涌动,值机柜台前蜿蜒的队伍从大厅延伸至停车场,行李箱滚轮声与人群低语交织成紧张的旋律。这场堪比春运的“回国潮”,源于近期中日航线的大幅调整与安全形势变化——截至当日,已有12条中日航线停航,未来一周航班取消率预计达21.6%,超54万张赴日机票被退订。在日中国游客的集体撤离,不仅折射出国际旅行中的风险博弈,更成为全球化时代个体安全意识觉醒的缩影。11月24日,从东京飞往福州的航班客座率达100%,经济舱中间座位被抢购一空;关西机场往返中国的航班减半,剩余航班全线爆满。一名从成田机场返程的福建游客描述:“原本计划23日回国,但看到朋友因家人催促提前改签,我也跟着调整了行程。”她乘坐的航班满员,乘客中不乏因安全担忧临时决定返程者。航班取消潮加剧了紧张氛围。数据显示,天津至关西、南京至关西航线取消率分别达65%和59.4%,上海浦东至关西航线取消率超30%。航空公司推出的免费退改政策本为便利旅客,却因需求激增导致退改柜台排起长队。一名在东京工作的中国人无奈表示:“改签电话打了三小时才接通,最终只能选择中转航班,价格翻倍不说,还担心衔接不上。”机票价格随之飙升。平日两千多元的经济舱票价突破万元,部分旅客被迫购买“幽灵机票”——第三方平台售出的无法值机的虚假票。更有中转旅客因前序航班延误滞留机场,在长椅上度过寒夜。这场由供需失衡引发的“抢票大战”,让归途沦为一场考验耐心与运气的生存挑战。
触发此轮回国潮的直接导火索,是日本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与外交警示的升级。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布提醒,指出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盗窃、诈骗案件频发,建议暂缓赴日行程。随后,多部门跟进预警,航空公司同步推出免费退改政策。然而,部分游客仍心存侥幸,或试图“捡漏”采购商品,或轻信“风险轮不到自己”的自我安慰。
现实很快给出沉重回应。一名在日留学生透露,其同学因携带大量现金在街头遭尾随抢劫;另一名游客在商场购物时,背包被划破丢失贵重物品。更令人震惊的是,两名台湾同胞在冲绳遭暴力袭击致重伤,凶手虽已落网,但事件加剧了在日华人的不安。一位改签回国的游客坦言:“看到警示时觉得夸张,直到身边人遇险才意识到危险近在咫尺。”
这种集体警醒的背后,是全球化时代个体安全意识的觉醒。过去,中国游客常以“冒险精神”自豪,如今却更倾向于理性评估风险。正如一位在日工作十年的华人所言:“以前觉得日本治安好,但现在连深夜独行都要三思。安全不是概率游戏,一次疏忽可能改变一生。”
中国游客的撤离,让日本旅游业遭遇“退订寒潮”。据统计,仅11月20日前,已有超54万张赴日机票被取消,中国旅行团几乎全部取消行程。大阪心斋桥、东京银座等热门商圈,中国游客锐减导致店铺冷清,部分免税店货架被抢购一空后陷入缺货状态。
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中国游客减少将使日本旅游消费收入损失约1.79万亿日元(约合115亿美元),拖累实际GDP下降0.29%。更严峻的是,这种影响可能持续至明年樱花季。一名四国地区的中文导游无奈表示:“原本指望红叶季赚一笔,现在两个大陆团全退,同行们都在讨论转行。”
然而,危机中亦见转机。韩国、泰国等目的地趁势崛起,成为中国游客的新选择。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11月15日至16日,首尔跃居出境游热门目的地榜首,曼谷、新加坡等东南亚城市紧随其后。这种旅游流的转移,不仅重塑着区域旅游格局,更迫使日本反思:如何平衡安全与开放,重建游客信任?
在这场“回国潮”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个体选择与集体命运的交织。有人因提前规划得以从容返程,有人因轻视风险陷入困境;有人为家人牵挂选择坚守,有人为安全考量毅然撤离。这些故事背后,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在全球化时代,安全从未是孤立的命题,它关乎个人命运,更连接着国家形象与民族情感。当最后一批旅客拖着行李走出机场,这场“春运式”撤离终将归于平静。但它留下的警示却值得长久铭记:旅行不仅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更是对风险认知的考验。唯有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行动准则,才能在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守护好生命的尊严与自由。正如一位改签成功的游客在朋友圈所写:“回家的路或许拥挤,但平安抵达的那一刻,所有波折都值得。”这或许是对这场“回国潮”最深刻的注脚——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对安全的坚守,永远是最坚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