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国最强地级市 正在拼命建大学 “国”字号大学要来了!地级市的突围之路!!
创始人
2025-11-25 19:02:48
0

  中国最强地级市 正在拼命建大学

  【中国最强地级市 正在拼命建大学】高校争夺战悄然打响,没有“国字号”大学的经济强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打破高等教育格局。11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示拟设立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办学地点为江苏苏州,标志着“最强地级市”迎来首所“国”字号大学。不只是苏州,深圳、青岛、东莞、佛山、无锡等非省会经济强市,无不在积极建大学。前两年,多城竞逐“中国工程院大学”的传闻不胫而走,虽然最后辟谣“暂无计划”,但也凸显“国”字号大学的吸引力。在我国,以“中国”冠名的高校不在少数,但基本集中于北京,且多数都有较长历史,属于历史遗留产物。近年来新设立的高校,不仅很少以“中国”来冠名,甚至连“华东“、“华中”也微乎其微。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命名,原则上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代表中国及世界的惯用字样,也不得冠以“华北”“华东”“东北”“西南”等大区及大区变体字样。最新设立的几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除“大湾区大学”相对特殊,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都以所在地命名。竞相筹建大学,究竟谁在引领风潮?经济实力雄厚而教育发展滞后,这几乎成了所有新兴经济强市共同面临的“成长烦恼”。深圳、苏州如是,佛山、东莞、无锡、泉州等城市亦不例外。

  然而,充裕的财政支持、强劲的经济竞争力以及蓬勃的产业吸引力,赋予了这些经济强市筹建大学的雄厚资本与坚定底气。在这场高校建设的竞赛中,深圳无疑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回望过去十余载,深圳几乎以每年新增一所高校的速度,书写了一部高校崛起的传奇篇章。时至今日,深圳的高校数量已从最初的8所跃升至17所,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更是成功跻身全球高校500强之列。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分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后来居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苏州2024年以2.67万亿元的GDP总量稳居全国第六,但与其超强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座城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资源相当匮乏。苏州仅有苏州大学一所本土独立办学的“双一流”高校,这种状况对苏州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制约。“高校数量不足,意味着人才培养能力受限,难以形成完整的人才梯队。”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何建华分析道,“这对于苏州向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极为不利。”苏州的情况并非孤例。在万亿GDP俱乐部中,东莞、南通、宁波等城市同样面临“苦大学少久矣”的困境。在广东四个万亿城市中,广州坐拥84所普通高校,而深圳、东莞、佛山分别只有10所、7所和6所。经济实力与教育资源的“剪刀差”,成为这些新兴经济强市共同的“成长烦恼”。

  面对困境,苏州在2021年9月明确了未来五年建设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推出高等教育资源“跃升计划”。苏州的破局策略清晰分为三个方向:一是积极扶持本土大学。苏州大学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前1‰。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成后,将成为苏州首个“国字号”大学。二是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建设分校或分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都把“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带到了苏州。三是引入国外顶尖名校。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2所合作办学高校落户苏州,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顶尖名校也在苏州设立了分支机构。同样的故事也在其他经济强市上演。深圳在过去十余年间,几乎以每年新增一所高校的速度,实现了从8所到17所的跃升,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更是成功跻身全球高校500强。

  这些新兴高校与传统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深刻的产教融合基因。在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清远佛冈校区,学校分别与科大讯飞、比亚迪、蓝海机器人等头部企业达成了专业共建,搭建了校企合作班和订单班。学校还将与广州蓝海机器人公司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共建校内“教学工厂”,把机器人生产线搬进校园。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创新的“天枢书院”采用了“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全程导师制”的“三制融合”体系。

  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加入高端制造、新能源、数据经济三大产业研究院之一,依托产业场景开展专业学习与实践。“我们不是简单地开设专业,而是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天枢书院负责人王晗介绍,学校与中国移动、金风科技、吉利汽车等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命题—科研解题—实战育人”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高校建设的浪潮不仅限于中心城市,更是下沉到了县域层面。清远佛冈县成为了清远市除市区外唯一拥有高校的县域。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清远佛冈校区的设立,使佛冈在短短一年间成为清远市除市区外唯一拥有高校的县域。怀来县则成功引进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家口),实现了河北省县级地区首次实现北京高校引进。怀来县委书记张琪指出了县域发展高等教育的优势:“从怀来东花园站到北京清河站最快仅需19分钟,校区到北京昌平校区车程40分钟,这种‘近在咫尺’的交通便利,让跨区域办学没有了‘异地感’。”县域经济的产业需求成为这些高校落户的重要吸引力。作为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算力支撑地,怀来拥有全国最大的智算规模——24.8万P智算能力,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景。

  各地争相筹建高校的背后,是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的深刻逻辑。随着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刺激的减弱,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增长趋缓。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新要求的人才成为“香饽饽”。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认为,苏州经验的核心在于通过体制机制突破,打破传统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将高校建设从“被动承接”转为“主动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向创新要素的转化升级。马陆亭在《支撑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水平大学成功的关键》一文中指出:“大学兴旺的基础在于融入社会”。走出“象牙塔”,即走向社会,是近现代以来大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今天的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通过推动经济发展而融入时代,需要有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改变。

  广安理工学院的建设工地上,30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一位参与绿化工程的当地工人笑着说:“以后送我们家娃娃来这儿上大学,一定要跟他说,这片山坡上的草都是我种的!”这个简单的梦想,背后是无数地级市、县域对高等教育的共同渴望。从苏州到深圳,从张家口到广安,一场重塑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促进和保护发展权”主题边会在... 香港新闻网6月20日电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9届会议期间,“促进和保护发展权”主题边会18日在日内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