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网:网警揭露直播间“托儿”真面目
【净网:网警揭露直播间“托儿”真面目】手机屏幕上,直播间观看人数像过山车般飙升又骤降,数字背后隐藏的,是一整面墙的闪烁手机和一群“忙碌”的水军!!近期,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网警经过缜密侦查,成功破获一起以提供“直播推流”服务为名实施诈骗的“网络水军”案件,一举打掉以张某某为首的5人犯罪团伙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网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某直播平台部分直播间观看人数呈现“阶梯式暴涨暴跌”的异常模式。例如,某直播间观看人数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数百人激增至数万人,随后又骤降至初始水平,这种流量曲线明显违背正常传播规律,引发警方高度警觉。据调查,以张某某为首的5人犯罪团伙,长期伪造某网络平台官方工作人员身份,通过招募超80名水军成员及技术人员,构建起层级分明的犯罪网络。不法分子精心构筑“手机墙”骗局,即通过集中控制大量手机,运用技术手段批量炮制虚假直播流量。他们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刻意营造出直播间数据虚假繁荣的假象。随后,以“包上热门”“内部专属渠道”“快速实现涨粉”等极具诱惑性的说辞为诱饵,蛊惑那些急切渴望提升直播人气的主播,诱使其支付高额服务费用,其中单笔诈骗金额最高竟达13,000元。更为恶劣的是,该诈骗团伙强制要求主播每日参与所谓的“流量密码授课”,妄图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强化诈骗效果,让主播深陷骗局难以自拔。而当主播识破虚假流量的真相,要求退款时,团伙成员则施展拖延推诿的伎俩,迫使主播无奈放弃维权。
全国300余名网络主播受骗,涉案金额累计360余万元。严重扰乱平台正常经营秩序,破坏网络市场经济环境,侵害消费者及合法经营者权益,形成一条危害网络生态的黑色产业链。
山东烟台的梁女士就曾遭遇类似情况,她从短视频营销转型直播带货国产化妆品,直播间流量刚有起色就遭遇“永久封停”——直播间小黄车商品分享功能被关停,账号彻底作废。事后她才得知,是同品牌多名主播遭遇到的恶意举报,幕后黑手正是竞争对手雇佣的“网络水军”。
直播间数据造假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像一颗毒瘤侵蚀着整个电商生态。消费者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他们基于虚假的销量和好评做出的购买决策,往往导致买到名不副实的商品。这种欺骗行为透支的是整个电商行业的公信力。诚信经营者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广告方和投资方的资金被虚假流量浪费,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在“销量决定曝光”的平台算法中,花钱聘请专业团队“加热”数据的直播间获得更多曝光,而诚信商家则举步维艰。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直播间真实成交率不足5%。平台生态也遭受严重破坏。抖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已封禁违规导流交易账号60万个。这些黑产账号通过购买、租用或利用他人信息注册账号等途径操作批量抖音号,通过发布特定内容引导用户添加站外联系方式进行违规交易。
面对直播间乱象,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主动出击,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在山东烟台,莱阳警方侦破一起大型水军案,共抓获涉案人员42名,打掉水军团伙10个,缴获作案手机1000余部,关停虚假流量贩卖网站200余个。警方调查发现,正常直播间观众增长是渐进过程,而水军操控的直播间10-20秒内就涌入大量“僵尸账号”,只挂着不互动。在沈阳,警方近期打掉一个利用平台直播诈骗粉丝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9名。该团伙以“同城约会”为噱头,通过发送“机票”“定位”等虚假信息,诱骗被害人在直播间打赏,先后诈骗20余人,涉案金额达40余万元。上海宝山警方则连续破获4起“直播带货”售假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0余名,涉案总金额超1亿元。这些行动是公安机关深入推进“砺剑2024”系列行动的一部分,显示了警方紧密联动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等行政部门,全链条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
随着技术发展,直播间造假手段也在不断升级,AI换脸和声音克隆技术成为黑产的新工具。近期,演员温峥嵘在浏览短视频时,意外发现“自己”正在直播。她在评论区提出质疑后,竟被拉黑并踢出直播间——而对方仍在用“她的脸”直播带货。温峥嵘团队日均举报50个假冒账号并发出律师函,可造假账号仍屡禁不止,令她陷入“很难证明我是我”的困境。AI换脸技术的滥用甚至延伸至刑事犯罪领域。2024年10月,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符某非法获取195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利用AI换脸软件生成动态人脸视频,成功突破某金融支付平台的人脸识别认证系统。中央网信办已出手整治,累计清理相关违规信息8700余条,处置仿冒公众人物账号1.1万余个。
法律层面,直播流量造假行为已被明确为违法行为。杭州互联网法院在审理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诉杭州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程某阳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明确了网络直播流量造假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虚假宣传行为。该案中,杭州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运营某直播场控助手软件,用户注册软件账号并充值后,只要添加对应直播间,就能批量使用“快某”账号有针对性地在直播时进行批量点赞、送礼物、评论、关注、加粉丝团等操作。法院判决指出,流量造假行为对消费者产生欺骗、误导,并损害平台及其他直播间运营者的利益,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该案已被纳入人民法院案例库作为参考案例,为类案裁判提供借鉴。
网络水军的虚假流量如潮水般退去,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公安机关的持续打击下,直播生态正在逐步净化,但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从简单的刷量到AI换脸,可谓防不胜防。正如一名业内人士所说,只有当造假行为暴露在阳光下,才能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