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野浩二:看到有人攻击中国很难沉默
【矢野浩二:看到有人攻击中国很难沉默】11月25日消息,24日,浩歌表示,“‘永远支持一个中国’是我发自肺腑的心里话。”至于可能在日本国内遇到的压力,他表示,“即使有,也不会后悔”,“当看到有人攻击中国时,我很难沉默。”,“今天的我是无数中国人用善意和信任一点点“成全”的。当我看到有人误解中国、攻击中国时,我很难沉默。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守护我所热爱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有人说我是在“表态”,但在我心里,这不是表态——这是“回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听见太多温暖的声音,现在,轮到我回应一句:“谢谢你,中国。我永远爱你。””11月18日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发微博称,“中国不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让我重新认识家的地方,我永远珍惜这一切,也永远支持一个中国”。他直言“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中国人了,现在我在影视剧里也扮演过不少中国人的角色。这25年,我所得到的每一步帮助、每一份善意都来自我最亲爱的中国朋友们。中国对我来说早已不只是“第二故乡”,而是超越故乡的存在。她让我懂得了“家”的意义,也让我学会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情。所以,当我写下“永远支持一个中国”时,是一种最自然、最真诚的情感流露。因为这一切,早已融进了我的生命。”
1970年出生于大阪的矢野浩二,2000年揣着“闯荡中国”的梦想来到北京。那时的他连“你好”都说不利索,却在电视剧《永恒恋人》中完成了中国首秀。2004年,他在抗日剧《小兵张嘎》中饰演斋藤一角,因将日本军官的阴鸷与滑稽演绎得入木三分,意外开启“鬼子专业户”生涯。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在荧幕上被中国观众“恨得牙痒痒”的演员,私下却是个“中国通”:他娶了中国妻子,让女儿入中国籍;2008年加入《天天向上》主持团,用蹩脚中文和“日式冷笑话”圈粉无数;2012年,他甚至突破舒适圈,在《盛宴》中饰演中共地下党,成为首个挑战红色角色的日本演员。“刚来中国时,我像只迷路的猫。”浩歌回忆道,“但中国人用‘心’接纳了我——剧组同事手把手教我中文,街边小贩硬塞给我热包子,连买菜大妈都教我砍价技巧。”这种超越国界的温暖,让他决定“把中国当家”。2022年,他毅然改用中国名字“浩歌”,“‘浩’如海天般广阔,‘歌’是心里的声音,这名字里藏着我25年的中国记忆。”
浩歌的“中国情结”,早已化作行动。2021年,西方品牌造谣抵制新疆棉花时,他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发声:“我支持新疆棉花!”2023年甘肃地震,他默默捐款;2024年西藏地震,他亲自押送物资奔赴灾区。而这次公开支持“一个中国”,更被网友称为“最硬核的表白”。
“有人问我不怕日本国内压力吗?”浩歌坦言,“当看到有人攻击中国时,我很难沉默——因为今天的我是无数中国人用善意‘成全’的。”他提到,2012年因中日关系紧张被迫离开《天天向上》时,是网友的“我们等你回来”让他坚持留在中国;“新疆棉花事件”后,是中国朋友的“我们懂你”让他走出低谷。
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在浩歌的影视作品中可见一斑:他曾在《生死阻击》中饰演八路军,在《哈尔滨一九四四》中化身日本特务机构长,用演技打破“脸谱化”标签;更在2025年热播剧《风与潮》中挑战澳门银号老板,将历史风云与人性光辉融为一体。
在浩歌看来,自己不仅是演员,更是“文化翻译官”。“日本媒体常把中国描述成‘对立面’,但我在这里看到的,是凌晨四点扫街的环卫工、是疫情时互相投喂的邻居、是高铁上主动让座的陌生人。”他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日本人理解:“中国不是敌人,而是有着五千年文明、14亿人口的‘超级邻居’。”这种使命感,让他在2015年获得日本外务大臣奖时,特意用中文致辞:“感谢中国教会我,家的意义不仅是血缘,更是心灵的归属。”如今,他的社交媒体成了“中日民间交流窗口”——日本网友问他“中国真的安全吗?”,他回复:“我女儿晚上10点独自回家,从没担心过”;中国网友调侃他“日语退步了”,他笑着用大阪腔说:“但我的心,越来越中国啦!”
当被问及“未来计划”时,浩歌望向窗外北京的夜景:“我会继续演戏,用角色连接中日观众;也会继续发声,因为爱需要勇气。”他顿了顿,用中文一字一顿地说:“中国不是我的‘第二故乡’,她是我的‘第一选择’。”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矢野浩二的故事,或许给出了一个关于理解与包容的答案:国籍可以不同,但人心可以相通;立场可以各异,但善意没有边界。正如网友所说:“他演过无数日本鬼子,却成了最懂中国的日本人——因为爱,从来不需要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