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有望两年后“点燃” 中国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
创始人
2025-11-24 17:03:44
0

“人造太阳”有望两年后“点燃”

  【“人造太阳”有望两年后“点燃”】2025 年 11 月 24 日上午,安徽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大厅内,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 “燃烧等离子体” 国际科学计划,并首次向国际聚变界发布 BEST 研究计划。这意味着中国在追逐 “终极能源” 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表示:“我们将要进入燃烧等离子体的新阶段。” 他解释说,这意味核聚变能像 “火焰” 一样,由反应本身产生的热量来维持,这是未来持续发电的基础。​

  核聚变能,模拟太阳的聚变反应释放能量,一直被誉为人类的 “终极能源”。数十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磁约束等技术路线,在实验装置上探索聚变反应所需的高参数、长脉冲等严苛条件。近年来,中国核聚变研究明显加速,多次打破世界纪录。BEST 装置作为中国下一代 “人造太阳”,承担着 “燃烧” 使命,其采用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相较传统装置体积缩减 40%,磁场强度提升至 12 特斯拉,为实现高约束燃烧等离子体提供了硬件支撑。根据研究计划,2027 年底该装置建成后,将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验证其长脉冲稳态运行能力,力求聚变功率达到20 兆瓦至 200 兆瓦,实现产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演示聚变能发电。​

  宋云涛坦言,这项研究是 “无人区的探索”,将面临许多工程与物理挑战。他举例说,如阿尔法粒子对维持聚变反应所需的超高温条件至关重要,但对其输运规律等研究有待深入;装置内部材料需承受每平方米 1.5 万千瓦的热负荷,相当于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时的 5 倍。“牵头启动国际科学计划,既能依托我国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团队的建制化优势,也有助于凝聚全球科学家的智慧与力量,协同突破聚变燃烧前沿物理难题。” 宋云涛解释道。中国在托卡马克装置技术上已经积累了深厚基础,位于合肥的东方超环(EAST) 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2025 年 1 月,东方超环创造了1066 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纪录,为 BEST 装置的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验证。​

  这次启动的国际科学计划,展现了中国在聚变研究领域的开放态度。根据国际科学计划,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将面向全球开放包括 BEST 在内的多个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平台,设立开放科研基金、资助高频次专家互访交流。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聚变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合肥聚变宣言》,该宣言倡导开放共享与合作共赢精神,鼓励各国的科研人员到中国开展聚变合作研究。这不是中国首次参与国际聚变合作,中国于 2003 年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这个被称为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 的项目涉及 35 个协作国。在 ITER 项目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工程实力,时至今日,ITER 最重要的四个安装节点都是中国人完成的。2020 年 5 月,中核集团团队成功吊装 ITER 杜瓦底座,这个重达 1250 吨的核心设备,安装精度必须控制在 2 毫米之内;2023 年,中国交付的 ITER 磁体支撑结构通过验收,成为首个达到项目设计标准的关键部件。​

  氘氚聚变作为能源,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氘氚聚变所需燃料在地球上的储量极为丰富。氘大量存在于水中,每升水可提取出约 0.035 克氘,通过聚变反应可释放相当于燃烧 300 升汽油的能量;氚可通过中子轰击锂来制备,在地壳、盐湖和海水中,锂大量存在,仅我国青海盐湖的锂储量就可支撑千万千瓦级聚变电站运行数百年。其次,氘氚聚变反应不产生有害气体,无高放射性活化物,产物半衰期仅数十年,远低于核裂变产物,对环境友好。实现可控核聚变应用将彻底改变世界能源格局,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可控核聚变距离打破 “再等 50 年” 魔咒,似乎不再遥不可及。美国聚变行业协会(FIA)的报告显示,2040 年之前实现并网发电已成为全球绝大多数商业聚变公司共识。​

  中国的聚变能源发展有着清晰的路线图。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张立波此前曾表示:“2027 年,我们期待能开启聚变能燃烧实验,2030 年左右,具备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的研发设计能力,2035 年左右,建成中国首个工程实验堆,到 2045 年左右,能建成我国首个商用示范堆。” 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星环聚能创始人、CEO 陈锐透露:“当前,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同时执行运行一代、建设一代和研发一代三大任务,朝着快速经济地实现聚变能的目标继续迭代推进。” 目前计划2028 年前后完成 CTRFR-1 装置的工程验证,在 2032 年前后完成商业示范堆建设。根据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965.5 亿美元,2050 年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全球能源格局的变革已经拉开序幕!当 BEST 装置在2027 年底建成并尝试 “点燃” 时,人类获取能源的方式或将迎来历史性转折。《合肥聚变宣言》的签署,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共同追求终极能源的承诺,更是中国从聚变研究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的有力证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