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拟2.93亿买490套房做学生宿舍
【大学拟2.93亿买490套房做学生宿舍】“校内没有可开发的土地,周边几公里范围内也没有合适的土地出让,短期内达不到自建的条件。” 这是中国矿业大学在南湖校区学生宿舍项目专家论证意见中的明确结论。2025 年 9 月 9 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拟用2.9345 亿元购置隐山观湖・观山府 C2 组团房产项目 14 栋 490 套现房用作学生宿舍的消息在中国政府采购网公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 45788.52 平方米,已通过竣工验收备案。
中国矿业大学的 “宿舍荒” 到底有多严重?根据公开资料,该校学生宿舍面积缺口高达137634 平方米。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政策扩招的要求,学生宿舍缺口将快速增大。事实上,中国矿业大学并非个例。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的公开信息,今年 9 月份以来,中南大学拟出资 2.9538 亿元,购置存量房地产用作学生宿舍项目;合肥工业大学拟出资 1.176 亿元,通过单一来源采购的形式,购买存量房,补充宿舍资源。
此次中国矿业大学计划购置的隐山观湖・观山府 C2 组团项目位于徐州市铜山区,距离南湖校区约6.5 至 7 公里,属于百万方大盘中的一部分,共 21 栋楼,此次购置的 14 栋楼主要为多层、小高层、高层住宅产品,户型建筑面积约 96-145㎡,已于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备案。价格无疑是此次交易最引人关注的点。根据公开信息,该小区首次开盘套均价格在 120 万元以上,2022 年 3 月取得预售许可证时推出的 186 套房源均价为11991 元 / 平方米,如今在售洋房为 8000 元 / 平方米,而中国矿业大学购置的这批房产套均价不到 60 万元,相当于打了5 折。
尽管采购公示早已发布,但该项目目前仍处于洽谈阶段。11 月 23 日,隐山观湖・观山府房地产项目的置业顾问表示:“由国资委牵头,现在还在谈。” 该置业顾问还强调,这个小区周边配套最为成熟,“骑电动车 5 分钟就能到达地铁站”。中国矿业大学党政办公室则向记者表示,值班人员也是刚从网上看到这一信息,“具体情况跟学校报告之后,再由具体科室回复记者。” 南京安居建设集团一位内部人士也确认,关于中国矿业大学购置观山府房源事宜,目前正处在初步意向阶段。
这股高校 “置业潮” 正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早在湖北大学就宣布整体购置水岸项目 5 号、6 号楼的352 套存量房,用于学生住宿,新增学生住宿床位 2800 个。湖北大学此次收购的水岸项目毛坯房源,均价较开盘时折价约 2700 元 / 平方米,折价比例超过35%。湖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房产管理科科长徐涛透露:“首批 352 套商品房于今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后续还会有收购计划,很多兄弟高校前来‘取经’、调研。”
这些由商品房改造而成的学生宿舍,实际体验如何?湖北大学研二男生周南是第一批 “尝鲜” 入住的学生。“每年住宿费 1000 多元,空调、热水齐全,配套设施比之前更新,居住体验感也更好。” 周南如此评价。据学生们介绍,校方对商品房原有户型进行了改造。相比以前宿舍的四人间或六人间,现在大多数宿舍改为了双人间,小单间则只住一人,每套房源配有两个卫生间。多位入住该项目的学生表示,目前入住的都是研究生,缴纳住宿费之后,不用额外支付物业费,宿舍楼栋安排有管理员,外卖人员可送餐上楼。
高校掀起 “置业潮” 的背后,有着明确的政策支持。2024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住建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支持宿舍面积缺口大、具备新建条件的高校新建一批学生宿舍,同时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合肥工业大学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科室负责人坦言,该校首次对外购置存量房地产用作学校宿舍,主要原因就是响应国家政策。
高校购置存量房作为学生宿舍,被视为一种多方共赢的创新举措。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正高规划师李玲认为,中国矿业大学通过以购代建,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一种创新实践。东南大学教授李德智在为该项目的论证意见中表示,中国矿业大学购置隐山观湖・观山府 C2 组团房产项目是成本效益最优解,“购置现房总成本低于自建模式(含土地、规划、建设等环节),可实现‘即购即用’,能快速解决学校问题,且该项目已经获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实施。”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李因果也认为,观山府 C2 组团是唯一满足 “楼宇集中、房源充足(490 套)的现房项目,其空间集中度和通勤效率无可替代,便于对学生宿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有关专家表示,这种模式不仅能消化房地产库存,也为部分高校未来解决住宿问题提供了方向。
当高校宿舍供给模式悄然改变,2.9345 亿元购置 490 套商品房的决定引发广泛关注。随着高校扩招持续推进,学生宿舍缺口日益凸显,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 “置业” 举措,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创新之策。这一新模式能否成为未来高校解决宿舍问题的常态,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