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小学寒假时间出炉 最长45天
【全国中小学寒假时间出炉 最长45天】2025 年 11 月 24 日,全国多地教育部门发布 2025-2026 学年寒假安排,一份详尽的 “寒假时长排行榜” 迅速引发公众关注。榜单显示,全国各地寒假天数差异显著:江浙沪及福建地区以 25 天位居 “最短寒假” 阵营,而辽宁、黑龙江、吉林等东北省份则以超过 40 天的假期领跑全国,其中辽宁更是达到 45 天,成为寒假最长的省份。
从公布的寒假安排来看,南方地区假期普遍较短。上海寒假从 2026 年 2 月 2 日至 2 月 27 日,共 25 天;江苏、浙江均为 2 月 7 日至 3 月 4 日,同样为 25 天;福建从 1 月 31 日至 2 月 25 日,也是 25 天。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了全国寒假最短的 “第一阵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三省寒假时长全部超过 40 天:辽宁从 1 月 15 日至 3 月 1 日,共 45 天;黑龙江和吉林均从 1 月 16 日至 2 月 28 日,各 43 天。此外,河北(40 天)、海南(44 天)、青海(40 天)也进入了 “超长寒假” 阵营。这种明显的南北差异主要源于气候因素。东北地区冬季严寒,供暖成本高,缩短寒假可能面临更大的能源消耗;同时,极低气温也不利于学生出行与活动。
面对寒假时长的巨大差异,家长们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长假期的家长认为:“天气冷,天天早起送小孩太痛苦”;“现在学习压力那么大,时间长点,孩子好好调整身心”;“平时工作忙,寒假时间长点,正好有充足的时间陪陪娃”。尤其是春节需要走亲戚的家庭,更希望假期充裕,“就不需要来回赶了”。而倾向短假期的家长则担忧:“放假时间太长,小孩在家无人带”;“娃放飞久了,学习节奏被打乱,开学要花好久才能适应”;“可以减少点假期的额外开销”。这些不同声音反映了家庭结构与教育观念的多样性。
寒假的差异也反映了各地学期安排的灵活性。上海市中小学第一学期统一于 2025 年 9 月 1 日开学,2026 年 1 月 30 日结束,全学期共 22 周;寒假从 2026 年 2 月 2 日开始,2 月 27 日结束。第二学期则于 2026 年 3 月 2 日开学,6 月 30 日结束。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寒假从 2026 年 1 月 24 日至 3 月 1 日,共 36 天;非义务教育阶段从 1 月 31 日至 3 月 1 日,共 30 天。相比之下,北京学生的寒假天数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江苏省本学期足足 23 周,159 天(含节假日),家长们纷纷表示 “等放假要好好犒劳娃”。这些不同的学期长度,直接影响着寒假的天数。
寒假时长的差异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一方面,较长的寒假可以让学生充分休息、发展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避免长期学习带来的疲劳感。另一方面,过长的假期可能导致 “学习断层”,尤其对自律性较差的学生而言,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适应新学期的学习节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表示,假期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节奏中得到放松,并有机会接触社会与自然。无论假期长短,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合理规划假期生活,平衡学习、休息与实践的关系。
无论寒假长短,如何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才是关键。教育专家建议,寒假规划应遵循 “三分法”:一部分时间用于完成作业和课外阅读;一部分时间用于发展兴趣爱好和锻炼身体;一部分时间用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特别是对于寒假较短地区的学生,更需要合理规划,避免前松后紧,在假期最后几天匆忙赶作业。而对于拥有长寒假的学生,则可以安排更丰富的活动,如冬令营、短期研学旅行等。寒假不仅是学期间的休息时间,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机会。无论是 25 天还是 45 天,赋予假期以意义,远比纠结于天数更为重要。
当辽宁的孩子们开始规划 45 天的寒假生活时,上海的学生们也在为 25 天的假期精心安排。寒假时长的差异,既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与教育理念,也为家长们提供了思考教育本质的契机 —— 在教育资源逐渐均衡的今天,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或许比假期长短本身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