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将进入“十五五”的新轨道。香港各界也有新的认识,过去曾有过的“唔关我哋事”,甚至妄言“被规划”的言论很少听及了,思考香港如何“对接”、“融入”、“服务”,以至“乘风再起飞”蔚然成风。笔者深感,十五五香港的突破口在北部都会区建设提速。国家在十五五攻克“卡脖子”高科技项目,首次使用了“超常规”的提法,香港要改变基建滞后的困境,也必须“超常规”投入,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加大与内地协作的力度,谋划破解香港目前基建发展中的一些难点、堵点。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援其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同时推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具体而言,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是落实的关键位。该建设被视为牵动香港全域的综合改革载体。一方面,通过推进洪水桥─前海港深西部铁路、河套新田科技城等项目,深化与深圳的跨境协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另一方面,该区域建设能解决香港核心民生问题,规划中包含新增住房及就业岗位,能有效缓解住房紧张和就业压力。
平实而言,北部都会区建设蓝图于 2021 年便推出,至今四年多,差不多就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周期。政府方面表示,受到土地、资金、制度、产业、跨境协同等多重因素制约,至今仍面临不少核心难点与堵点。核心矛盾在于 “宏大战略目标与现实执行效率” 的平衡,其难点本质是土地、资金、制度、人才等要素的系统性重构。
例如,在土地开发方面,拆迁安置复杂 ,涉及大量棕地作业和寮屋居民,仅已收回的私人土地就达 400 公顷,剩余拆迁涉及产权确认、经济补偿、作业重置等多重诉求,若处理不当易引发社会争议。加上,遇到复杂地质问题,有的地下岩床深度达 80-120 米,需开展深度地基工程,直接推高造地成本与时间成本。
另外,资金投入规模庞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不过,现已推出 “原址换地”“片区开发” 等模式,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只是,由于投资回收期较长,本地财团对于未来的利益与风险还存在顾虑,观望多于积极进取。

图源:香港新闻网
根据香港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在2023年12月发表的《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北部都会区涉及的本地及跨境运输基建项目,包括北环线主线、北环线支线、北环线东延线、新界东北线、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屯马线洪水桥站、中铁线、北都公路、十一号干线(元朗至北大屿山段)、青衣至大屿山连接路、元朗公路(蓝地至唐人新村段)扩阔工程、屯门绕道以及沙田绕道等。打开新界的地图看,这些工程都是北都的“大血管”,血管不通,北都的各种物流血液自然停滞不前。
按照香港特区运输及物流局的发展蓝图,除了东铁线古洞站将于2027年完工,屯马线洪水桥站和沙田绕道预计2030年启用,其他工程都不可能在十五五期间完成,有的要到十七五。例如,政府刚与港铁公司签订北环线第一部分项目协议,目标是于2034年完成北环线主线的工程,以配合新田科技城、牛潭尾和凹头一带的发展。
北都公路,可称为横跨整个北都的大动脉。路政署称已展开北都公路的勘查研究,争取于2036年或之前开通新田段。北都公路全长约23公里,由西至东分别为天水围段、新田段、古洞段,及新界北新市镇段,贯通北部都会区内各个发展重心,打通新界北的东西脉络,形成新的东西走廊,大幅提升新界北部地区道路网的运输效能,并为新发展区建立良好运输建设的基础。然而,规划一公开就引起激烈讨论,有议员指出,邻近新田的河套区香港科技园规划2035 年成熟,可北都公路新田段最快 2036 年才通车。
笔者认为,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体制束缚,积极研究超常规办法推动北都建设。此前,港府已提出引进内地设计机构,也明确提出要引入内地建造标准,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笔者相信,这需要解决“利益问题”,肥水在流入外人田时,要能够合理保障香港既有的相关团体的利益。相信,这也是可以找到利益平衡的模式,如采取香港内地合营公司的模式等。总之,未来五年,加快北都建设速度,是香港整体利益所在,即使流一点“肥水”到内地,香港还是得大头。
(本文作者为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刘澜昌。本网获独家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