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助偷甘蔗农场爆火后老板真没招了
【自助偷甘蔗农场爆火后老板真没招了】近日,四川眉山青神县鸿化村的甘蔗地里,手电筒的光束在蔗林间乱窜,游客的惊呼声与犬吠声此起彼伏。这场持续十余天的“真人版偷甘蔗”活动,因游客量远超预期,迫使农场主童鹏飞不得不使出奇招——让游客发朋友圈“吐槽”体验差,试图劝退更多人。这场从乡土创意到流量漩涡的乡村实验,正暴露出乡村经济创新转型中的深层矛盾。童鹏飞的150亩甘蔗地原本依赖传统批发模式,每根甘蔗利润不足1元。2025年11月初,他在直播中收到网友留言:“偷着拔甘蔗才巴适!”这句玩笑话点燃了评论区,数百条支持“沉浸式体验”的留言让他嗅到商机。11月5日,他推出“自助偷甘蔗”活动:游客支付9.9元可自主采摘一根甘蔗,若被“农场主”或NPC(非玩家角色)抓获则需支付15.9元。为增强体验感,他配备热成像仪、训练土狗“黑虎”巡逻,甚至将蔗田划分为“逃生路线”。活动迅速引爆社交媒体。11月14日,童鹏飞发布的夜间追逐视频获得6万点赞,网友戏称“甘蔗地爆改密室逃脱”。数据显示,活动首周吸引超5000名游客,日销售额从传统批发的2000元飙升至近万元。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场实验精准击中了城市人群的集体记忆——68%的参与者表示,他们为“找回童年偷甘蔗的紧张感”而来。爆火带来的并非全是红利。11月20日后,游客量突破日均1000人,农场陷入混乱:体验崩塌:夜间蔗田挤满游客,NPC根本无法“抓捕”,追逐游戏沦为集体狂欢。有游客抱怨:“人比甘蔗多,根本跑不开。”管理失序:停车场超载导致道路拥堵,村民自发疏导至凌晨;游客为拍照践踏未成熟甘蔗,造成20%作物损毁。成本激增:童鹏飞不得不雇佣10名临时NPC,夜间安保费用增加3000元/日,甘蔗损耗率从5%飙升至30%。
“现在每天只睡1小时,削甘蔗削到手抽筋。”童鹏飞揉着红肿的右手苦笑。更棘手的是,部分游客开始“薅羊毛”——有人利用规则漏洞反复进出蔗田,甚至将活动视频作为“免费广告”吸引更多人前来。
这场实验并非孤例。2025年10月,浙江绍兴新昌县的“可偷甘蔗地”曾因“100%支付率”引发关注,但其日均游客量仅50人,与眉山案例形成鲜明对比。专家指出,眉山模式的困境源于三大矛盾:
短期流量与长期运营的矛盾。活动设计初期未预设承载上限,导致游客量呈指数级增长。童鹏飞坦言:“原本以为最多每天300人,没想到来了1000多人。”
情感价值与商业逻辑的矛盾。游客为“童年记忆”支付溢价(9.9元/根,市场价约5元),但当体验感因拥挤下降后,复购率骤降。数据显示,11月22日游客中仅12%为回头客。
乡土信任与现代管理的矛盾。活动依赖游客自觉付费的“信任经济”,但大规模人流迫使农场转向标准化管理。童鹏飞不得不增设收费亭、安装监控,甚至考虑引入预约制,这些措施却削弱了最初的“野趣”标签。
面对困境,童鹏飞开始调整策略:分层体验:划分“新手区”(无NPC)与“挑战区”(增强抓捕),满足不同需求;价值延伸:推出甘蔗汁制作、红糖DIY等衍生体验,将单次消费提升至39元/人;社区共建:与村委会合作,培训村民担任NPC,既分流压力又增加就业。
青神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已介入协调周边农田开发,计划将“偷甘蔗”扩展为“乡村冒险季”,整合采摘、垂钓、非遗体验等项目。童鹏飞则感慨:“创新不能只靠灵感,更要算好可持续的账。”
站在蔗田边缘,看着游客们举着自拍杆在夜色中奔跑,突然意识到:这场实验的本质,是乡村在数字时代的一次身份重构。它不再是被凝视的“他者”,而是主动设计规则、制造体验的“剧场主人”。但剧场可以容纳多少观众?剧本能否承载过多期待?答案或许藏在童鹏飞新立的告示牌上——“偷甘蔗,偷的是回忆,守的是底线。”这场狂欢终将回归理性,但它留给乡村的启示远未结束:在流量与留量之间,在创意与克制之间,在商业与情怀之间,中国乡村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