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毅: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王毅: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11月22日,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寒风凛冽,但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与塔吉克斯坦外长穆赫里丁的首次战略对话,却让这座中亚城市成为全球焦点。在会谈中,王毅以铿锵有力的措辞重申:“中方绝不允许日本右翼势力开历史倒车,绝不允许外部势力染指中国台湾地区,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这一宣言不仅是对历史伤痕的捍卫,更是对亚洲和平未来的庄严承诺。王毅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11月,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甚至暗示将修订“无核三原则”以应对所谓“中国威胁”。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哗然——日本政客不仅在台湾问题上触碰中国红线,更试图通过核政策松绑为军国主义招魂。历史不会忘记,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造成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等暴行罄竹难书。而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试图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甚至将甲级战犯牌位与普通战死者混供。2025年3月,王毅在两会期间曾痛斥:“防止军国主义阴魂复活,是日本时刻不可松懈的应尽义务。”这一警告,在杜尚别的寒风中显得愈发振聋发聩。11月22日的战略对话中,王毅以五点建议勾勒中塔合作蓝图:从坚定相互支持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深化人文交流到加强安全合作,每一条都指向务实合作。但当话题转向日本时,他的语气骤然严厉:“中方将同各方一道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共识,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塔吉克斯坦外长穆赫里丁当场回应:“塔方坚定不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坚定支持中方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表态与塔方决定加入国际调解院的行动形成呼应,彰显出中亚国家对历史正义的坚守。会谈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双方明确写道:“任何试图否定或歪曲二战历史的行为,都将遭到国际社会共同抵制。”
王毅的宣言迅速引发连锁反应。韩国学者撰文指出:“日本政客的‘台湾有事’论,本质是军国主义思维的延续。亚洲国家必须警惕历史悲剧重演。”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重申:“越方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行径。”就连日本国内也有理性声音浮现——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发文呼吁:“高市首相的言论正在将日本推向危险边缘。”
这种国际共鸣源于共同的历史创伤。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多国制造惨案:从菲律宾巴丹死亡行军到新加坡大屠杀,从印尼“强制劳工”到缅甸“死亡铁路”,数千万亚洲人民沦为牺牲品。王毅在杜尚别的表态,本质上是替所有受害者发出呐喊:“历史不容遗忘,更不容篡改!”
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节点。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但日本右翼势力却频繁挑衅:除了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日本政府还计划在2026年修订《防卫计划大纲》,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自卫队与美军在东海的联合演习频次同比增加40%。
面对这种态势,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与战术灵活性。一方面,解放军东部战区持续在台海、东海组织实战化演练,2025年11月18日,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领海内依法驱离日本非法闯入船只,外交部发言人强调:“中国海警执法正当合法,天经地义。”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连续传递明确信号——2025年3月王毅在两会期间、11月18日央视《军事报道》栏目、11月22日杜尚别对话,三次重申“绝不允许军国主义复活”,形成密集的外交攻势。
王毅在杜尚别的宣言,不仅是对日本的警告,更是对亚洲未来的期许。正如他在会谈中强调的:“中塔启动战略对话机制正当其时,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这种战略眼光,与日本政客的短视形成鲜明对比——当高市早苗之流沉迷于“修宪扩军”的迷梦时,中国正与中亚、东南亚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替代军事对抗。
历史告诉我们,军国主义的复活从来不是单个国家的悲剧,而是整个世界的灾难。从1914年的萨拉热窝枪声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人类已付出太多代价。在2025年的杜尚别,王毅用最坚定的声音告诉世界:中国不仅是和平的守护者,更是历史的清醒者。任何试图开历史倒车的行径,都必将遭到14亿中国人民和所有热爱和平国家的坚决反对。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杜尚别的雪山上,王毅与穆赫里丁的握手定格成历史瞬间。这一握,握住了中塔两国的世代友好,握住了亚洲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握住了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向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外交官的坚定立场,正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