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762元买20多件商品 蕉内拒发货
【男子762元买20多件商品 蕉内拒发货】近日,一则“男子762元购买20多件蕉内商品遭拒发货”的新闻冲上热搜。江苏消费者张先生向媒体披露,11月18日清晨,他在蕉内品牌官方小程序签到积分时,发现多款原价数百元的商品突然标价22元至69.5元,且页面标注“专享价”。他分两次下单购买20余件商品,总价762元,涵盖袜子、内裤、羽绒服等品类。然而当晚,他收到短信称“因系统异常无法发货”,客服仅提出30元补偿并要求关闭订单。这场看似普通的交易纠纷,实则撕开了电商行业“价格异常”处理机制的深层矛盾。11月18日7时40分,张先生像往常一样打开蕉内小程序签到,却被首页的折扣力度震惊:原价899元的男士羽绒服、629元的冲锋衣、779元的面包羽绒服,统统标价22元;女士厚绒打底裤、堆领肌底衣等商品则显示69.5元。页面同时存在100元至200元的正常售价商品,形成多层次价格体系。张先生提供的订单截图显示,他购买的22元商品包括12双袜子、5条内裤、3套保暖套装,69.5元商品涵盖3件女士打底衣,总价精确计算为762元。“专享价标签、多档位价格并存,完全符合会员日促销特征。”张先生强调,下单时未察觉任何异常。然而当晚8时,他收到蕉内短信:“由于系统原因,您下单的商品无法正常发出。”客服随后解释称“价格异常系系统故障”,并给出30元补偿方案。这种“低价引流-拒不履约”的操作,迅速引发消费者集体愤怒。北京消费者孙先生同样遭遇此情况,他购买的羽绒服在价格恢复后显示原价779元,而蕉内仅以“系统异常”为由拒绝发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一条,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即成立。北京策略(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朱雪指出:“消费者完成支付后,商家拒不发货构成根本违约,需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责任。”
蕉内方面虽声称“低价非官方活动”,但未能提供系统故障的技术报告作为证据。反观类似案例:2023年洁柔直播间误标纸巾价格,虽损失超千万元仍选择履约;2024年小天鹅专卖店价格错误事件,品牌方提供百万元补偿后获得消费者谅解。这些案例表明,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透明沟通化解危机,而非简单以“系统异常”推卸责任。
“如果价格偏离正常逻辑,比如黄金首饰标价1元,法院可能支持撤销合同。”朱雪律师强调,“但蕉内案例中,22元的袜子、69.5元的打底衣仍在合理折扣范围,商家需举证价格异常的具体技术成因。”截至11月22日,张先生已向江苏省句容市人民法院提交立案申请,案件处于待审核状态,这场契约之争即将迎来司法裁决。
这场纠纷暴露出电商行业三大顽疾:价格管理失序:某电商平台2025年第三季度消费者投诉数据显示,价格异常类纠纷占比达17%,其中63%涉及系统故障借口。蕉内事件中,多档位价格并存却仅部分商品“异常”,凸显定价系统审核机制漏洞。危机公关失当:蕉内仅提供30元补偿,远低于消费者实际损失。对比洁柔事件中“加赠礼品+终身会员”的补偿方案,蕉内的处理方式被网友批评为“缺乏诚意”。监管标准模糊:目前仅《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八条要求“经营者不得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但对“价格异常”的认定标准、商家责任边界缺乏细化规定。
“每次价格争议都是对企业诚信的考验。”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表示,“企业不能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更不能滥用‘技术故障’概念破坏市场秩序。”数据显示,经历价格纠纷后,68%的消费者会减少在该品牌消费,32%会彻底转向竞争对手。
这起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中立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企业需建立三重保障机制:技术层面:引入AI价格监控系统,对异常波动实时预警;管理层面:制定价格错误应急预案,明确不同损失场景下的补偿标准;法律层面:配合监管部门完善“价格异常”认定细则,杜绝模糊空间。
11月2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司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制定《网络交易价格行为规范》,重点规范价格标注、促销承诺、异常处理等环节。”这预示着,一个更透明、更公平的电商消费环境正在到来。当张先生在起诉书中写下“契约精神是商业社会的基石”时,这场纠纷已超越个体维权范畴。它警示所有市场主体: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唯有坚守诚信底线,方能赢得消费者长久信任。毕竟,任何技术故障都修复得了系统漏洞,却修复不了失去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