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22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中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了,持续约半个月的体育盛事热潮,仍有余热,很多人重温赛事、惊叹创下的多项世界纪录、不舍老将退场。更热的话题是,粤港澳首次成功举办精彩赛事,为大湾区的融合发展,甚至站上更高的世界舞台,留下了无限可能性。

香港中通社图片
本次全运会在三个拥有不同制度、不同货币、不同政府团队的广东省、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举行,涉及港澳之间、粤港之间、粤澳之间的无缝衔接。这种衔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赛事的统筹对接,二是跨境事项的技术协作,三是三地对同一湾区的认同感。
最切身感受三地联合办赛不易的,应属媒体机构。在申请证件、报道跨境赛事等流程上,不难发现三个地方除了有单独的统筹组,还有对接小组,并根据活动设置了社交联络群组,让全国的媒体都能安心找到组织,顺畅跨越三地报道。除了媒体,还有运动员的统筹,以及反兴奋剂、车辆等细节的标准协同,背后的精准对接,需要相当的创新意识和落地能力。
本届全运会有两项赛事特别受关注,一是跨越港珠澳大桥的男子公路车赛事,二是跨越深圳湾大桥的深港跨境马拉松赛。看比赛前后,网友都好奇研究怎么前置通关、跨境如何识别;最终所有运动员顺畅通关、精彩完赛,这对于2015年才诞生概念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并非易事,也体现了三地同心同行、善作善成的重要性。
这种同心同行,也体现在全运会期间三地市民对赛事的高度热情和全力支持。从跨越三地看比赛的观众,到无微不至服务赛事的志愿者,所有人都在朝著一个方向努力办好一件事,体育赛事让大家的心靠得更近、更紧。
粤港澳大湾区办全运会,也成为世界体坛、舆论关注的议题。BBC的报道形容这是一项跨越历史和时代的叙事。赛事在半个月内向世界呈现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也让国际关注冉冉升起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全运会举办期间,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到访香港启德体育园观赛,他颇有意味地回答了一个问题——“2036年会是粤港澳大湾区申办奥运的契机吗?”巴赫认为大湾区具备申办奥运所需的一切条件。
这一次全运会的成功,绝对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推进建设的“黄金机遇”。在11月21日晚闭幕式上,压轴节目是“星辰大海”为主题的文体表演,期待著大湾区向未来探索。(完)
上一篇:【来论】钱言:白宫“万花筒”政治让美国呈现多重颠倒世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