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发现一座距今4300年“宫城”
【山西发现一座距今4300年“宫城”】山西发现4300年前“宫城”,改写中华文明史!三重环壕环绕着700余平方米的宫殿基址,玉器、板瓦等高等遗物散落其间,这座千年宫城的发现,将中华文明的国家形态推向更早的年代。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八里坪遗址,近日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考古人员在中壕沟内发现约4300年前营建的高等级建筑群基址,进一步验证该区域是聚落核心区,功能类似著名的陶寺遗址宫城。这一发现让八里坪遗址成为晋东南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全新实物资料。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庄镇八里村与庙坡村之间。自2020年起,考古团队在此开展了连续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内、中、外三重环壕。这些环壕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当时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体现。在2025年的最新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处700余平方米基址的东部偏南五六米处,又发现了一处200余平方米的高等级建筑基址。两者的营建时间与方式基本相同,并在废弃堆积内出土了高等级遗物。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八里坪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赵辉表示:“中壕沟内存在不止一处大型建筑,是功能上有联系的一组建筑群,等级应为‘宫殿式建筑群。”
八里坪遗址的“宫殿式”建筑群并非孤例。与其功能类似的陶寺遗址,已展现出更为成熟的史前都城规划。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年至3900年,面积达280万平方米。遗址内不仅有城墙、宫殿,还有大型仓储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分区,展现出清晰的城市规划思路。陶寺宫城位于遗址东北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70米,南北宽约2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北墙、东墙、南墙、西墙组成的城垣,虽然地上部分已不存在,但地下基础仍保存完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指出:“陶寺宫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明确带有围垣的最早宫城,使陶寺‘城郭之制’完备,成为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内涵的重要源头。”
这些史前宫城不仅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明发展的标志。在陶寺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古观象台。这座观象台由13根夯土柱组成,通过夯土柱间12道缝隙观测日出方位,陶寺先民可精准划分20个节令,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这与《尚书·尧典》中“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相吻合。礼乐制度是另一大文明标志。陶寺大墓中出土了7大类29件古乐器,包括石磬、土鼓和鼍鼓(鳄鱼皮鼓)。这些乐器在后来的甲骨文中均有对应记载,却早了约700年。“象征王权的礼乐器组合在这里诞生,逐渐演变为夏商周时期的礼乐器。”陶寺遗址第四任考古领队何努说,这些因素被后世继承发扬,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
陶寺遗址展现了各地文明因素在汾河岸边汇聚融合的景象。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海岱地区的彩绘陶器、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兽面、甘青地区齐家文化风格的大双耳罐...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因素在陶寺经历了扬弃融合与创新。“陶寺遗址汇聚融合四方文化因素与精华,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品质和特点。”高江涛说,“这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开端。”八里坪遗址也表现出类似特点。赵辉认为,八里坪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该区域曾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枢纽,文化面貌表现出融合、传承与创新。已故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指出:“大致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古文化的交汇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
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史记载,晋南是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圣王都城所在,“中国”之名由此而来。陶寺遗址的发现,为“尧都平阳”的说法提供了考古学证据。从考古年代和地理位置、遗址性质、等级和内涵上判断,陶寺是与“尧都”最吻合的遗址。陶寺遗址发现了史前时期的早期文字或符号。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这些发现将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族群认同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一个关键,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指出,从考古年代和地理位置、遗址性质、等级和内涵上判断,陶寺是与“尧都”最吻合的遗址。
陶寺遗址博物馆在2024年11月开放后,已有数万游客前来感受四千年前的文明回响。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手段,让游客在透明屏展柜中点击互动获取龙盘纹饰的3D解析,或聆听鼍鼓的千年回响。而八里坪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赵辉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寻找周围同时期的附属建筑或设施。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更多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谜题将得以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