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江科大回应骗子如何当上首席科学家 坦言学校也是受害者,究竟发生了什么?
创始人
2025-11-22 12:03:02
0

  江科大回应骗子如何当上首席科学家

  【江科大回应骗子如何当上首席科学家】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学术骗子”,竟然凭借精心编织的谎言,当上了知名高校的首席科学家、教授和博导,直至被人举报才东窗事发。近日,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郭某涉嫌学术造假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该校通报,已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解除与其的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首席科学家”竟然只有高中学历,却凭借虚假的简历和成果,骗过了高校的审核机制。11月22日消息,江科大回应骗子如何当上首席科学家引发网友关注!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 ,郭某聘任首席科学家属于遴选聘任。《实施办法》显示,遴选聘任由学校发布遴选通知,在团队申报基础上,人事处会同科研院进行条件审查,组织专家评审,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郭某的学术材料为何能通过评审?该名工作人员回应称:“郭某与国内众多科学家重名,存在姓名混淆的可能,当时他或许冒用了他人的科研成果,实际上学校也是无辜受牵连的一方。”随后,该工作人员透露,目前网络上盛传的有关郭某“在参评院士过程中遭人举报”的说法并不属实。他解释道:“院士评选层级极高,我校教师目前尚无参评资格。”当记者进一步追问郭某被举报的具体缘由时,该工作人员则表示并不清楚相关情况。

  郭某的个人简介堪称“完美”:他是高考状元,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声称自己在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是2025年度何梁何利奖有效被提名人。在学术成果方面,他宣称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论文被SCI他人引用6000余次。他还声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奖励。这些光鲜的履历和成果,如今却被揭露如同绚丽的肥皂泡,经不起轻轻一戳。记者调查发现,他所谓的高考状元另有其人;澳大利亚、日本硕博留学经历,并无实证。他引以为傲的“郭氏模型”科研成果,根本查无此人。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只是与真正的获奖者同名,连研究方向都不同、

  同时,郭某声称2006-2023年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及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但三一集团内部人士证实,公司确有同名人士,但非工程师或博导,且已离职多年。郭某自称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但该机构为民间组织,非官方学术机构,其院士身份缺乏权威性。

  郭某能当上博导,还套取大笔经费,绝非他个人骗术高明这么简单。郭某深谙投其所好之道,他精心为自己安排了一堆各种各样横跨国内外的光鲜头衔。这些头衔刚好是高校人才引进所偏好的。而学校在人才引进时看到这些头衔,没有经过事实核查,这么多明显的漏洞愣是一个都没发现。一个敢编一个敢信,郭某就这样顶着假头衔,获得了学术话语权和大把资源。正因为这些唬人的头衔,即使他的“科研成果”有问题,也不会有人敢质疑,形成完美闭环,让骗局得以持续两年之久。但凡学校当时多打几个电话,也不至于让郭某骗到现在。

  郭某事件暴露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学历核验机制的缺失。在互联网时代,实名查证并无难度。但凡在引进人才、项目申报的任何一个环节有人查证,就可以戳破其“一身假”的泡沫。遗憾的是,基本的核查程序却集体失灵,郭某居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在知名高校博导的位置上安稳盘踞。其实,高校引进人才造假并非新鲜事。2012年,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被质疑博士学历造假,厦大经过调查,确认傅瑾应聘所提供的哥伦比亚博士文凭“完全是假的”。同年,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被曝光盗用他人学术文章并伪造履历。这些事件都与郭某案一样,暴露了学术评价体系中过度看重头衔而忽视实质的问题。

  郭某案如同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剧,将学术圈“皇帝的新衣”撕得粉碎。骗子固然可恨,但更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人才引进机制与学术评价体系。引才用才过于看重“帽子”,“重头衔,轻能力”“重履历,轻实力”,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沉疴已久,危害甚巨。当郭某们凭借虚假头衔轻松获取千万经费、顶级待遇时,那些埋头苦干、潜心钻研的青年学者却在为一个小小的项目、课题绞尽脑汁。虽然近年来中央加大“帽子”整治力度,甚至于“帽子”整治2025年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维护良好科研生态的决心。但是,从郭某案不难看出,“唯帽子”的现象仍未完全消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彻底破除“帽子崇拜”,仍任重而道远。

  江苏科技大学回应称,郭某与国内许多科学家同名,“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学校也是受害者。”这一解释引发网友热议:“互联网时代,核实真伪有多难?”“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能确认的信息,为何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如今骗子已落网,这场闹剧终将落幕。但唯有建立以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不能假、不敢假、不想假”的制度生态,才能让骗子无处遁形,让真才实干者脱颖而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